民国二十七年冬季,第一次南岳会议时,蒋委员长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以三分之一兵力于敌后方扰袭敌人”等重要训示。乃于二十八年春季,变更战斗序列,增设冀察、鲁苏两敌后游击区,派遣部队进入敌后,加强游击,扩大面之占领,控制沦陷区之面,使敌困守点线。同时,各战区划分前方若干地区为游击区,指定部队从事游击,打破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阴谋。尤为加强战地政务,于二十八年春成立战地党政委员会,各游击区成立分会或区会。由各战区最高军事长官兼任主任委员,以期党、政、军一元化,确实合作,使力量集中,发挥总体战、全面战之效力,以打击敌人,争取最后之胜利。
军委会对当时敌情之决定,加强游击之方针,十分正确,故冀察、鲁苏二游击区以及各战区指定之敌后游击部队,因国人憎恨敌人,鄙视伪组织,故举凡敌后地方团队,地方民兵,一时风起云涌,莫不自觉自动加入游击队,以打击伪军,将敌后方变成前方,使敌困守点线。
1. 苏鲁战区
山东民气强悍,对敌皆能同仇敌忾,一心归向中央。自敌占青岛、济南后,各地纷起抗日,迨鲁苏战区成立,于学忠、沈鸿烈分别领导沦陷区游击队,势甚浩大,予敌极大威胁。至二十八年六月上旬,敌集中第五、十一、一一四师团各一部,分由胶济、陇海、津浦各路,向我鲁南游击根据地——沂山区与日照山区围攻,攻陷我莒县、沂水、蒙阴,敌军伤亡总在五千人以上。以后我军转进沂山,费县、日照山区配合地方团队,仍控制广大地面。当时,我后方以飞机投粮弹,依地面路线钻隙补给,彼此联络依然紧密。共军一一五师、一二九师各一部,由徐向前率领潜入山东,初对国军表示友善,互不侵犯,而后发展组织,夺取地方政权,控制民众。之后,中央乃调回沈鸿烈,以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为鲁省主席。是时,共产党势力遍布,我实力薄弱,苏鲁战区亦徒有其名而已。
至三十二年五月上旬,敌集中兵力向我沂蒙山区围攻,我军被迫向南突围,共军占领沂蒙山区。是时,省主席牟中珩请辞,改以何思源继任,仅保有寿光一区,山东游击区至此名存实亡矣!
2. 山西游击区
山西游击区属第二战区管辖,自太原沦陷后,军委会于汉口开会,决定第二战区部队不得退过黄河,仍于就地打游击,违则以军法从事。
第二战区直辖部有第六集团军杨爱源,第七集团军赵承绶,第八集团军孙楚,第十三集团军王靖国,皆为其基本部队,合共八个军,计步兵二十一个师,骑兵三个师,中央拨归指挥者不计。另有十八集团军辖三师——一一五师林彪、一二○师贺龙、一二九师刘伯承,并长官部直属部队四个炮兵团,二个工兵团,势力甚为雄厚。
山西各部队以太行、中条、吕梁、五台、恒山等山脉为游击根据地,占领广大正面,不断扰袭敌人,使敌消耗很大,并压迫其困守于正太、同蒲二铁路沿线狭长地带。至二十八年春后,敌曾八次攻中条,二次攻泽潞,扫荡我主力根据地,但因兵力不足,并未达成其愿望。至二十八年四旬上旬,军委会令各战区发动“春季攻势”,国军曾分兵攻袭闻喜、绛县、横岭关等地区,并曾一度攻入敌军据点——夏县、解县,后遭伏敌之反攻,旋即退出。敌据点因做有坚强工事,我屡攻无效,乃以一部监视敌人,主力仍退中条、吕梁根据地。
敌第一军以第廿、卅七师团主力于二十八年五月,由运城、解县分路南进,第八次进攻中条山,攻占平陆及茅津渡口,后经国军迂回侧击,敌乃撤退。至廿八年七月,敌又调集第一一○、一三五、一○八、三六等四个师团,向我上党根据地,采分进合击策略进攻,我为避免决战,将主力转移附近山地,俟敌沿白晋公路至晋东南各城市时,我始全力发动侧击,敌陆续回窜,国军乘机收复已失城市。二十八年十月上旬,敌一○八师团曾分路进攻我吕梁山根据地,经我军分别阻击,敌未得逞,仍退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