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到《东方红》
1961年8月1日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后移至民族文化宫演出,8天时间,共有观众2.2万人次。演出包括9场16景,其中很多歌曲都是经典:《国际歌》、《西江月·井冈山》、《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在表现方式上,除了大合唱,还有诗朗诵、有舞蹈、有英雄人物形象,另外,还用当时最新的舞美技术,制作了舞台幻灯投影。后来,在1962年,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其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上映。
刘亚楼看完演出后高兴地对艺术家们说:“改得挺好嘛!我叫你们唱歌,你们举一反三,这样做就对了!有几个演员表演得很好。希望你们进一步加工修改。我们空军的全体常委请你们吃饭,祝贺演出成功。”
这场演出在艺术表现上,类型不同,形式多样,每场都有表现主题并用朗诵词加以串联。当时在国内舞台上还没有“音乐舞蹈史诗”这一概念,究竟叫什么,在当时的首都文艺界曾引起了一番争执。虽然如此,还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应中共上海市委的邀请,空政文工团在不久后去了上海,在上海市委大礼堂演出了《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历时一个多月,观众达7.2万多人。1962年,上海市的文艺工作者按照空政文工团的思路,创作出了一部规模更大的节目,定名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1963年,陈毅元帅陪同前来访问的几内亚总统塞古尔,看了这场晚会——“亚非拉专场”让总统先生激动不已。陈老总高兴地说音乐帮助了外交工作。演出中,合唱的《黄浦江号子》、队列歌曲《南京路上好八连》、小型芭蕾舞《白毛女》等等,都有着相当的艺术水准。
炎热的7月到了,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观看了大型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总理在看过演出后有了一个想法:建国15周年之际,用艺术形式做一场大型歌、舞、诗结合的晚会,为国庆献礼。这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排演便提上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可以说,《东方红》是周总理亲自策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