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反右派始末》、《“四人帮”兴亡》、《邓小平改变中国》、《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美国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澳大利亚自由行》、《樱花下的日本》、《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台湾新观察》、《受伤的美国》等。
中国共产党如何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毛泽东与蒋介石如何较量? 叶永烈南国书香节上签售“红色三部曲”
8月20日,著名作家叶永烈携带再版力作“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南国书香节签售。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作品,这部历史巨作吸引了大批“叶迷”抢购。
再版由原版的120多万字增加到150万字,其新近挖掘的蒋介石日记更是揭露了蒋介石与毛泽东多年较量的心路历程。行走于敏感历史题材领域中,该如何权衡?本报记者对叶永烈进行了专访。
谈历史:
蒋介石像军人毛泽东像诗人
广州日报:从蒋介石日记您得到了什么新的历史印证?
叶永烈:蒋介石日记对于那段历史的考核有很大的作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里面写到了一段,很珍贵,就来自蒋介石的日记,写于红军长征的时候。我原先在北京的协和医院查过蒋介石在1935年红军长征的前几天,住在那里检查身体。这在蒋介石日记里也查到了。那段时期,蒋介石以为大功告成了,在南昌指挥的第五次“围剿”成功了,可以到北京检查身体,清静几天。而后来得知红军开始长征了,他赶紧从北平赶到了南昌。
广州日报:您提到这次再版作出了很大的修改?
叶永烈:是的,几乎可以说是再版的新书。因为第一次出版到现在相隔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有新印证的历史,有新的发现,也有新的争议。例如《红色的起点》中,中共“一大”召开时一共有15个代表参加,其中有一个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叫尼柯尔斯基。过去对于大家来说,他是一个谜。实际上这个人是从远东过来参加中共“一大”的。关于中共“一大”代表的资料里,一直是存有14张照片,唯独他的照片是空缺的。到前苏联解体后,蒙古的一个历史学家终于找到了他。
广州日报:您觉得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叶永烈:他们每天都盘算着对方,脾气和性格有很大的差别。蒋介石喜欢喝白开水,写的字很端正,不抽烟,也不喜欢别人抽;毛泽东烟不离手,喜欢喝浓茶,写的字龙飞凤舞。所以说,蒋介石的气质像军人,而毛泽东像诗人。
谈创作:
“不能以后来论当初”
广州日报:《红色三部曲》被称为“建党70年来同类题材开拓性第一部”,之前有作家做这个题材但没做成,您是怎么做到的?
叶永烈:当我到“一大”纪念馆去采访时,那里的老同志说:“你们又来了。”一个“又”字掩盖了多少感慨辛酸!这里面有几难:一是如何评论陈独秀在建党中的功绩。“南陈北李”是中共建党的两大领袖,但陈独秀犯右倾错误被撤销职务,后又被开除出党。正面写他建党功绩,难!二是如何评价共产国际在建党中的作用。最后我做成了,主要是因为我处于改革开放这有利的环境中。
广州日报:游走于敏感领域,您在创作中是怎么把握的?
叶永烈:一切都离不开尊重历史这一原则。而且时刻紧记住的是“不能以后来论当初”,不同的时代有迥异的历史环境。像评价陈独秀,虽然他后来所受评价并不好,但我也不会过滤掉他之前所作的贡献。
谈代沟:
用活泼的形式吸引年轻人
广州日报:您觉得这些红色题材的书籍怎么吸引当下的年轻人?
叶永烈: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面对能分散他们注意力的东西比较多。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红色题材方面的书籍在市面上并不算多,相反,吃、喝、玩、乐的书很充足。我这些书是主旋律厚重的政治性书籍,但是又以轻松活泼的笔调书写。我的儿子是《红色三部曲》的第一个读者,当时他一口气就看完了。一段时间来,当人们对年轻人、对思想教育和“代沟”现象焦虑不安时,而现在这两代人对中共历史这样一个严肃的命题能如此推心置腹交谈并取得共识,这确实使我感到欣慰。活泼的形式把年轻人吸引过来了,他们又可以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这是我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