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玉河的家景,再看到本村一个干部家的房屋,一种不平的情绪在我心中萌发了。我强压住内心的火气,不客气地冲着这位干部说:“你家的房屋够气派呀!砖墙瓦房水泥地,还有砌了围墙的大庭院。玉河家就紧临你家屋旁,这样鲜明的对照,长年累月你忍心看得下去?不能伸手帮一把?”这次探亲返回前,我特地拜访了乡政府领导,恳请他们对陈玉河这样的特困户多关照一下,当务之急是首先帮助把他家的危房修理好。
我离休后用了很大的精力从事老区的扶贫助学公益事业。信丰家乡正是当年陈毅诗词中写的“南国烽烟正十年”浴血奋战所包含的地方,更是他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地区,在我策划、筹资修建的10余所希望学校中,也包括了建在信丰家乡的“陈毅希望学校”。该校是1997年在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支持下,动员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先后捐资80万元修建起来的,张爱萍老将军题写了校名。我被聘任该校的名誉校长,提出了一定要把该校办成“德育为先”的示范性学校的奋斗目标。
2003年9月,我应邀出席信丰“陈毅广场”竣工庆典大会。会后,有位满头大汗的年轻农民找到我,还牵着一个小男孩,他眼里噙着泪急切地对我说:“我是陈玉河的儿子,这孩子是他的孙子,老人临终前特别交待,一定要找到你,帮忙让孙子能够免费入‘陈毅希望学校’念书,老人多么盼望孙子能学到文化,长大有出息,不再过穷苦日子!”
贫穷而心地善良的老区乡亲的这点不过分的要求,让我满怀感慨。实现共同富裕,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再过穷苦日子,正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2003年,陈干群(左)在江西信丰县“陈毅广场”落成时为陈毅铜像揭幕。
播撒希望的种子
老区,中国革命胜利的摇篮。我的家庭出身,我的革命经历,尤其是我多年投入老区工作的实践,使我对革命老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一个挥之不去的老区情结令我魂牵梦绕。
老区,大都地处偏僻山区。这个当初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优势条件,今天却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劣势条件——全国绝大多数老区处于贫困之中,是令人揪心的大事。
“饮水思源、不忘老区”。报答老区人民的恩情,使老区摆脱贫困,尽心尽力做点实事,是我离休后最大的心愿。
我加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担任常务理事兼联络部主任。面对老区,可做的事很多,我认为依靠社会力量改变老区教育落后现状,提高老区人民的素质,是大有可为的事业。于是我用了更多的精力参与希望工程,企盼在老区播撒希望的种子,结出可喜的果实。
在1996年至2004年8年中,我先后策划、筹资援建了15所希望小学和2所乡镇中学。这些学校都分布在革命老区,有的位于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生长或战斗过的地方,有的处于偏僻特困山区。这些地方基本是缺少学校或只有教学条件简陋的学校。经过调研,我知道当时贫困老区需要援建的希望学校很多,于是我想到一条应遵循的原则,那就是做到科学布点,竭力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尽量避免做“锦上添花”的事;同时我又想到,我援建希望学校的能量有限,应该努力把建成的希望学校办得能够起到示范和种子的作用。
本着少化钱,多办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每所学校少则资助30万元,多则资助80万元。修复被洪灾毁坏的山村小学,一般是每所资助10万元。
修建希望学校最大的难题是筹集资金。多年来我所以能够向社会筹得可观数目的资金来援建希望学校,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大力宣传革命老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抓住时机宣传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高尚品德;二是得到革命前辈和希望工程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三是靠自己崇敬革命先辈、革命先烈的一颗赤诚的心和甘于竭诚为他人服务的责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