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休义务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18年中,不断以战士的责任激励自己,情系老区,关怀青少年,用极大的精力和毅力,坚持不懈宣传革命老区、宣传爱国主义,为老区扶贫、希望工程、爱国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我感到过得很充实,忙得有意义。每当看到老区的发展变化,看到改革开放后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当自己做成了一件好事,我都会感到莫大欣慰,同时信心与责任感也会得到增强。
不忘过去,珍惜今天。回味和总结前进道路上的一些作为,颇有意义。
下面所述,主要是18年来,自己从事的以扶贫助学为重点的老区事业和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的爱国工程,其中也联系到一些相关的往事。
闹革命就是为了大家不过穷日子
1958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入朝八周年之日,我随志愿军总部撤军的最后一列火车从朝鲜回到祖国。回国之后的迫切愿望,就是亲眼看看赣南故乡。
不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久别的家乡,一草一木都让我倍感亲切。沿着童年赤脚走熟的红土路,直奔家门——真没想到,经历过磨难的母亲,见面时强忍住了眼泪,只是眯着眼睛一个劲地上下打量我,激动得不断地重复着说:“你离家参军时是不满15岁的瘦小孩子,现在已成威武的军人了,你爸爸要是能活到今天,该多高兴呀!”
家里住的房子还是那样低矮狭小,门窗已破旧不堪,桌上还是放着那盏点一根灯芯的小油灯……此时我的表情,渐渐由轻快欢喜转为沉默凝重。
“我很满足了。”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你每月寄回的津贴费,我的日子过得很不错了,还曾拿出了一些钱给你那个没钱看病的叔叔,也曾接济过村里的穷苦人。”母亲告诉我:“村里的穷人家真不少,你还记得陈玉河吗?他算是全村最穷苦的一家了。”
回到村里后,乡亲们纷纷来看我,我也挨家挨户登门看望他们。我去的第一家,当然是村里最穷苦的同辈邻居陈玉河。他腿瘸,靠篾匠手艺的微薄收入谋生,40多岁的人还打着光棍。我小时候喜欢与他作伴,常听他一边干手艺活一边讲故事。有时候他会神秘地讲述当年朱德、陈毅率领红军进入信丰,发动穷人打土豪劣绅的情景。
“早几天就听你妈说你要回乡探亲!好兄弟,你是抗美援朝的有功之臣,我们也沾光啦。”憨厚的玉河抢先笑呵呵地说道。可是我踏进他家门,心里便沉重起来——眼前全是破烂不堪的东西,在一口黑锅里,剩有一大碗留着下顿吃的薯叶米粥,不断冒出阵阵呛鼻子的酸味。我问他:“就过这样的日子呀?”他却不在意地回答:“习惯了,没什么。”“你该娶个老婆成个家呀!”“哪会有人进我家门?前几年来了个逃荒女,住几天就走了。”告别时,我将身上仅有的一些钱塞到他手中。
24年后,即 1982年,我去南方出差又顺便回了一趟家。此时母亲已去世多年,我便住在城里侄子家。我问道:“村里的玉河家怎么样了?”侄子回答说:“他家生活还是老样子,后来又来了个逃荒女,在他家里留下了,还为他生了个儿子。”当天下午我专程去村里看望陈玉河。这次我有所准备,带去了被子、衣物一大包,还买了一些糖果、食品等。
那时已60多岁的陈玉河,每天还是不停地干篾匠活,据说产品销路不好,现又多了一个体弱的儿子,生活更加艰难,特别是他家的房屋已成了不遮风雨的危房,自家又没有能力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