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也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相互认同。王任重当时的心理状态就是与会同志心理反应的缩影。他当时在日记中写道:“这个问题一解决,这次大会就可以圆满结束了。从‘压力’下解放出来,才真正心情舒畅。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作风终于得到完全胜利。”
会议决定大量精简城市人口,1962年一年再精简2000万(1962年实际精简了1700万)。这一措施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减少了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减轻了粮食压力,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这一减一加,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全面紧张的局面。
会议对粮食问题上的教训作了集中总结。如对高指标、严重的粮食浮夸,导致高征购、抢空了农民的粮食,使不少农村人口患病、死亡,对这一惨痛教训作了认真总结。还对在农业生产上因为不懂经济、不懂科学技术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如乱改耕作制度,不恰当地深翻改土,造成大面积减产,以及修了不少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的水利工程等教训都作了总结。历史证明,这些教训的总结,对以后的粮食问题、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问题,都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
七千人大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党内有一种精神解放的氛围,使人们也能有限地探索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如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问题。由于集体生产不仅未出现预期的效果,反而饿死了人。这促使一些人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探讨适合实际情况的生产方式。这样,曾被批判的在安徽试行过的包产到户,在1962年春夏期间,又受到来自第一线的领导同志如邓子恢、陈云、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等的支持和赞成,这使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的地方明显增多。只是好景不长,不久又受到批判和压制而被迫再度取消。然而即使是短暂的休养生息,对增加粮食产量,也起了积极作用的。刘少奇、周恩来等也在会议讲话中充分论述了粮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共同探讨解决的措施和办法。这也为解决粮食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周恩来在大会报告中强调:当前经济生活中最严重的问题,还是粮食问题。他提出,坚决精简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最重要的一着,也是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还就全国粮食危机状况向到会的各级干部算了细账、交了实底,使大家看到了形势的严重和中央的困难,又使大家明白了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从而使他提出的调整措施后来能顺利落实。到1963年底,粮食形势就出现根本好转。
总之,由于当时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中国尚未走出粮食饥荒,未能解决吃饭问题,所以当时召开的党史上规模空前的七千人大会,从会议的起因到会议产生的效果,自始至终都与粮食问题紧密相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