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韶山高速”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传来令人振奋的喜信: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韶山正好处于“两型社会”试验区内,“韶山高速”犹如试验区内的一根红色飘带。国家的重大举措,给“韶山高速”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加深了“韶山高速人”对“自然、和谐、秀美、精致”新理念的领悟。
当“韶山高速”进入冲刺阶段,湖南大地涌动着两股春潮。湖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相继开展,进一步激活了“韶山高速人”的新思维。“韶山高速人”的信心更足了,思路更清晰了,步伐更快了。
路在诗画里,和谐长出来
站在“韶山高速”上,望着这条“红色之路”,“韶山高速人”心潮澎湃。几年的心血与汗水,都洒在了这条路上。阳光中,他们闪亮地走。风雨中,他们坚韧地走。一条路,一条饱含特殊感情的路,从他们的心里长了出来。
“韶山高速”起于“潭邵高速”韶山互通,由南向北延伸,经银田镇北,跨韶山灌区和韶山铁路,止于韶山洞江口,接韶山市天鹅路,全长13.295公里。2006年8月正式开工。
“韶山高速人”围绕湖南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确立的“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精品工程”的竞赛主题,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要求,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如何让这条路和谐地长出来?人与路,路与环境,人与自然,是摆在“韶山高速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山水作证。山水之间回响着他们明亮的口号。“两大追求”一直是他们的座右铭。追求一流的工程质量就是最大程度的节约社会资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友好。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韶山高速”成了一条成功、有效的试验地带。以毛涤怀为首的韶山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一班人,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细则蓝本,成了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理念为先,试验有成。
一条路,要长出来,长得美,长得漂亮,长得壮实,要有一个友好的成长环境。而这种“环境友好”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韶山高速”所处的区域属于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地势起伏不大,水系、植被较多,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植物共同构成山清水秀、充满田园风光气息的自然风貌。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修一条路,让这条路很和谐地镶嵌在画里。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个难题。“韶山高速人”认准了一条“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保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了自己成长的环境。保持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一直是施工的重中之重,绝不含糊。
几年来,“韶山高速人”竭尽全力将公路景观融入到周围自然环境之中,最大程度地模仿自然,降低施工中对周边环境的损坏,减少人为的痕迹,让游客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融入和谐的自然之中,甚至产生“不在路上”的“错觉”。
创新意识强,心血铺满路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情节。“韶山高速人”非常注重设计、施工细节。丝丝入扣,一丝不苟。这是一条红色旅游之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韶山高速人”为湖南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线形设计注重平、纵、横组合设计,力求吻合地形,保证整体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边坡设计施工,避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采用缓坡过渡,上面栽植天然杂草,而不移栽人工培植的草皮。
采取蝶形边沟(排水沟),面层植草覆盖,具有生态与环保意义。
路基防护设施修筑,在充分考虑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舍弃大面积硬防护,尽可能采用植物生态防护,将公路融入沿线自然环境。
首次采用通透式护栏,减少公路与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