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一些照片拍得好,是好照片,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我跟我的摄影爱好者在一块讲,我告诉他们,能不能拍好照片,很重要不是说一定要有多好多好的相机,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很重要。你有了思想,有了这种意识,你就有可能拍下好的照片,或者拍到别人不注意的,别人忽略的照片。所以在我这几年拍摄生涯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因为我会参加了不少政治性的活动,尤其是在“文革”十来年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1984年,尽管我拍了《小平你好》这张照片,算成功的,当然还有失败的,失败的是哪一张,是这张(照片)。本来我想拍下这张的,我的计划就是要拍下这一大张,结果没拿下来。尽管这些都照上了,因为当时没有那种特殊的机器,新华社有我们这里没有,我的长镜头只可以照三个人,所以我就照了然后接。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情况?
王东:当时就是接。
徐建中:我们镜头只可以拍两三个人。
王东:就是主要领导人,主要领导人都接上,接上以后,我回来也给我们的编辑看了,因为高度不够,报纸才这么宽,就显得太小了,所以不行。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一种情况,为什么会拍,有哪些领导呢?
王东:每年这种大事都要使用这种照片,因为过去都是新华社发的。
徐建中:每年都用宽的,他是想照全的,但是没有这种镜头。
王东:因为新华社人小,不清晰,我想我照的人清晰,但缩以后还是小了,所以不适合。这算是我计划当中重要的照片没有被没用。如果我要是用广角照,接起那可能比新华社的还要好,所以这就算是一个失败,尽管当时想得比较好,但是效果不好,这是同时参加一个活动,两张照片,这个算成功了,而这个失败了。
有一些照片是很偶然的,比如说这张照片,就是当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的时候,我认为,这个照片还是不错的,但是报纸没有用。这个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照的呢?领导人游长城,很多活动,记者只可以在这一个地方,不能跟着领导人跑,给我定了一个点,结果走到我这里时,乱得很,根本照不了。但是最后他们从这长城下来时,要下去时,那些跟着的记者都下去了,我还没有下去,我赶紧跳到一个台子上,最后照了这样一个照片,我认为这个照片不错,因为有长城,又有叶利钦以及其夫人,但是没选上,我感觉很遗憾。因为编辑选照片有自己的考虑,但是有时是对的,有时是不对。
徐建中:因为记者思想解放以后,编辑也要同步解放,记者思想解放了,我拍的是超前的,但是编辑没有思想解放,固守原来的,所以当时应该有些值得用的照片而没有用。
徐建中:我接着他这个说,戈尔巴乔夫来了,戈尔巴乔夫来了以后,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大会堂会见他,两个人坐在那里谈,在这前一天我拍了一个叫“三十年后第一步”,因为中苏关系从1959—1989,30年,两党两国的关系淡漠了30年,过去是很融洽的,但是后来有一段不太融洽,但是30年后戈尔巴乔夫访华了,我当时琢磨一个主题表现30年后两党两国关系,当时他下舷梯时,一步一步地走,当一个脚踏上我们的国土,一个脚还在舷梯上时,我按了快门,主题就叫“30年后第一步”这一步,就体现小平同志的思想,当时党中央指示精神就是“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所以叫“30年后第一步”。
王东:在拍这个照片之前,我们两个交谈过,就是这个第一步怎么拍,脑子里要有所考虑,这样才能拍出好照片。事前要有想法。
主持人:这其实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可能考虑的时间特别快,但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您还拍了很多改革开放“第一次”的照片。请您跟我们说一下。
徐建中:有一些,因为邓小平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是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就是走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