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做客传媒沙龙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网传媒频道老记者系列访谈节目。今天是第一期,我们有幸请到了摄影专家王东老师来到我们的演播现场。欢迎王老师。王老师是人民日报的老记者,1951年来到报社,1964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一直到1994年退休,之后还一直在继续从事摄影工作,或者是担任其他的重要职位。
在人民日报这30多年期间,王老师走遍了全国的400多个城镇和乡村,进行了大量的采访,王老师还采访过抗美援越战争,采访过唐山大地震,此外王老师还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过照片。我们请王老师给大家说几句。
【王东】大家好。今天,能够到人民网做客,感到特别的高兴,这也是我难得的一个机会,和更多的同志见面。我到这个楼有一个感觉,就是感觉到处都是照片,从楼的走道都是照片,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我是搞新闻摄影的,看到这么多照片,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我还要对人民网创建10年表示祝贺,也祝人民网以后能够办得越来越好。
我想谈一些摄影方面的东西,尽管我有一些摄影的经历,因为我退下来十几年了,有些事参加的很少。退休以后,离开的工作岗位,对摄影参与的很少。
一个农村小青年的摄影起跑线
【主持人】王老师,您是1951年来到人民日报社的,已经50多年了,您当时是怎么来到报社的?
【王东】我是1951年到人民日报社的,那时候刚解放,我是从农村来的,那会儿我也是小青年,想到城市里找点事干。那时候刚解放不久,各方面都需要人,我通过老乡就到了人民日报社。
一开始做通讯员,当时也叫公务员,就是沏茶倒水。
【主持人】和今天的公务员是不一样的。1951年到1964年这段时间,您经历了哪些?我知道,您还去苏联待过一段时间,您可以跟大家说说这段经历。
【王东】我刚到人民日报当公务员,后来到了鞍山记者站,和一个老记者到那去工作了一段时间,从那回来,又去译电,因为过去报纸用的稿子都是通过电报,汉字要译成码子,码子要译成汉字,所以很麻烦,和现在不一样,现在传送的很快。你的脑子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编号,你要记住每个汉字的编号,这是相当复杂,学起来也很难。
【主持人】您学了这个之后,怎么又走到了摄影这条路上呢?
【王东】后来我就去了人民日报驻莫斯科的记者站做译电人员,而且还开过一段时间的汽车,但是都是业余的。
当时记者站有一辆小汽车,那有苏联司机,白天是苏联司机开,晚上就没人开了。但是好多记者都是晚上活动,晚上汽车在那放着,就是我开了。
【主持人】给您加班费吗?
【王东】不给,就是省点加班费。我在莫斯科的正职就是搞译电,然后还开车,还打杂什么的。在那待了四年。
那时候自己买了一个比较低档的相机,那是第一次接触相机,只是业余爱好。刚开始接触,但是还什么不懂。从那回来以后,还搞译电。搞译电以后,又到机要室待了一段。那会儿摄影组只有一个摄影记者。所以他们说那儿需要人。他们知道我已经是玩过相机的了,那会儿有相机的人很少,他们知道我摸过相机,就让我到摄影组。
【主持人】所以1964年您就到了摄影组。
【王东】从这儿就开始跑新闻摄影,一直到1994年退休。
《小平您好》摄影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提起《小平您好》这张照片,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大家对这张照片都很熟悉,它真实地记录了35周年国庆时,在游行的场面上,出人意料,但又激动人心的一刻。当时在场的摄影记者特别多,至少有三四百人。新华社应该也有很多人。可是能够记录下这个历史场面的只有您和中青报的鹤延光老师,当时您是怎么拍下这个镜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