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好多新闻照片都是偶然的机会拍到的。35周年国庆的时候,当时人民日报只给一个名额,我这个是到最后一天下班的时候申请的一个名额。还没有拿下记者证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些准备。让一个同志给搭了一个台子。因为他们是在天安门金水桥前搭一个统一的台子,记者都站在台子上,但是没有我的位置。
我就希望汽车队的工人给我单独做一个两米高的台子,放在天安门金水桥的地方。我就站在金水桥的C1座的台子上。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拍领导人,我用的是1000毫米的长镜头拍台上的领导人。我还拿一个相机拍群众游行。我当时是两边照,一个是照台上的领导人,一个照台下的游行队。这张照片就是人民日报第一次发表的这张照片。(照片)台上是这张照片,台下就是这张照片,但是这个效果不好,因为那天是逆光,照片的制作也不是太好,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再一个是照片比较小。
【主持人】当时这个队伍过来的时候,不是不允许带任何东西的吗?怎么就出来这么一个横幅呢?
【王东】当时有规定,不准其他的东西带进会场,只能带花束。这张照片是见报的。这张照片就是突然到天安门这儿,后来知道这是北大的学生突然打出了这样的横幅。(《小平您好》照片),但是只展示几秒钟时间就收起来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最高潮了,已经开始往这边跑了。
因为它是属于违规的,当时不让带横幅。所以赶紧展示了一下,就收起来了。因此拍到这个照片的人就很少。为什么少呢?一个是时间太短,再一个是因为在那之前,我们都看过预演,预演里没有这个照片,都是做得很大的标语、口号,没有这个。“小平您好”这个口号,在当时也不是正规的口号,所以没有引起更多的人注意。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意思。我这边照台上,这个镜头我拍了两张,这个横幅就没有了,学生就收起来,跑过去了。
【主持人】当时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短短的几秒钟,所以丧失了这个机会。这张照片拍完之后,我们并没有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的头版上看到。
【王东】这个照片拍了以后,我觉得有点意思,尽管这张照片上的横幅不是那么正规,但是我觉得有点意思,当时是小平同志主持工作的,他恢复工作以后,不长的时间之内,我们国家就发生了变化,使我们大家对小平同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小平同志是四川人,我也多次到四川去采访过,四川的一些同志也多次给我讲到小平同志的一些事,也使我很感动,因为又碰上了这样的场面,所以我很快地、不加任何考虑就拍下了这张照片。好象我和这个横幅有点同感。
所以我就拍下了这张照片。当天晚上,这个照片也放了出来,我还拍了好多其他的照片。我们要出一个画刊,首先是一版上选照片,一版上没有选上这个照片,还有一个画页,也没有选上,我就感到有点遗憾。但是后来,二版又要做一张十·一游行的专版,有一个主编叫保育钧,他说把剩余的照片拿去给他看,他首先选中了这一张,他说这一张照片好,就用这一张。
【主持人】这张照片是1984年10月2号在二版上刊登的。
【王东】对,是在10月2号的二版上见报了。这张照片能够见报,我还要感谢当时的主编保育钧同志。保育钧后来成了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因为他的思想和别的人还不太一样,他思想比较开放一些。虽然之前没有选上这张照片,他们也觉得这张照片有意思,但是他们拿不准。
【主持人】当时您拍的这张照片,新华社没有?
【王东】新华社没有,那时候我们和解放军报关系比较好,我们的照片都互相交流。新华社没发,解放军报也没有拍这个照片,所以编辑就在这里考虑,新华社是最权威的一个部门,它们没有发,军报没有发,拿不准。再一个,标语也不正规,所以当时编辑考虑得比较多,当时没有在一版和画刊里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