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消灭尽",这是著名作曲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到敌人后方去》一曲中的歌词。当年众多的抗日将士正是唱着这首歌,喊着这样的口号奔赴敌后战场的。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开始了。针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抗日救国。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领导组织了东北的抗日联军,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举行了瓦窑堡会议,决定进行战略转变,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同时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使得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确立。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之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国民党。宣言强调:"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虽然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连续组织了多次会战来抵御日本的战略进攻,但除个别胜利以外,基本都以失败告终,未能完成阻止日军进攻的战略任务。
1937年8月下旬,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陕西开赴山西,加入华北作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从一开始就坚定地执行毛泽东制定的 "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深入日军占领区的后方,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消耗其力量,切断其交通,并在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山东、河南等省,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使游击战由山区发展到平原及河湖水网地区,箝制大量日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治委员兼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别担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设四个支队,一万多人,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分别为支队司令员。
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创立和发展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江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进军的同时,共产党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军数十万人难以入关南下,汉、满、朝鲜各民族的抗日战士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华南,广州沦陷后,中共地方组织也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在广九铁路两侧、东江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这样,从东北、华北、华中到华南,凡在日军占领区内,到处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顽强战斗,形成了辽阔的敌后战场。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日军作战1500余次,歼敌5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30万人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这一时期的抗战表明,从抗战开始,就存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共产党军队将国民党军队丢失的领土重新夺回来并建立牢固的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