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卢沟桥事变”71周年纪念日前夕,无极县畜牧局的耿先生前去看望抗日老战士李兰进。谈起抗战历史,李兰进忽然想起,1942年前后他一直坚持写日记!他兴奋地翻箱倒柜,这本抗战日记终于重见天日,耿先生随即给晚报打来热线电话。
战斗间隙写日记
接到耿先生的电话,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无极县县城的李老家中。
李兰进老人是无极县畜牧局的离休干部,已经85岁高龄。他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参加“反扫荡”斗争和记日记时的情况。“我15岁参加抗日工作,16岁入党,担任我们赵正寺村的青年救国会主任。”李兰进老人介绍说,他带领村里的青年和少先队员开展破路、扰敌等工作,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我识字不多,但革命斗争要求我们必须学文化,我就一边与敌人做斗争,一边学习认字、写字。”李兰进老人说,学习的同时,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时期前后,他开始写日记。在打日本的间隙,他随手把认为重要的东西记录下来,有与日伪军斗争的策略,有上级传达的指示,还有学习的心得体会、自己的一些想法等,断断续续地记录,一直到1945年。为了安全,这本日记曾埋藏在田地里逃过劫难。
发黄的日记本
这本日记纸张已经发黄,略带着些潮湿,长约12厘米,宽约9厘米,用棉线装订而成,好几页已经残损。66年前的日记本还保留着一张从别处撕下来的封皮,上面写着“民众学校课本”等字,除了中文之外还有日文。
日记的内容有些是竖写的,有些是横写的,有深蓝、浅蓝等几种颜色的笔迹,有些曾被浸湿,看不清楚,不过大多数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李兰进老人说,日记里有斗争策略、会议记录,还有一些感触和抗日歌谣,“里面还有错别字。”老人笑着说,“1942年日寇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根据地的抗战工作进入异常艰苦、困难的时期。”
16岁入党
李老介绍说,他出生于1923年,家在无极县赵正寺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他父亲被鬼子活活打死。李兰进说,国仇家恨,他们全家对日本鬼子产生了刻骨仇恨,他的哥哥和嫂子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李兰进也入了党,并担任了村里的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那一年他16岁。
李兰进带领村里的青年和少先队员学文化,学军事,大练兵,配合抗日部队破路、扰敌,还帮着部队攻克敌人的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由于表现突出,1941年,他被组织上调到区青救会工作。
1942年5月1日,日军纠集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这本珍贵的日记,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动笔写的。写日记,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
“我识字不多,但当时的斗争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学文化,我就一边与敌人做斗争,一边学习认字、写字。”李兰进说,在与敌人斗争的同时,他会随时把认为重要的东西摘抄记录下来,有斗争策略、对地主的政策、抗日歌谣、自己的体会等。
日记中的抗战岁月
翻开这本日记,一页页泛黄的纸张带着六十多年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日记很大篇幅记载了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从“卢沟桥上炮声连”开始,描述了日本鬼子怎样一步步侵略中国,怎样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一句“挽救危机”透露出作者当时焦虑不安的心情。
与敌人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是日记中最常见的内容,如描述护粮斗争的“护麦斗争委员会”,“那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陷入了苦战,驻军给养严重不足,他们像疯了一样抢夺老百姓的粮食,护粮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李兰进说,为了不让日伪军抢走粮食成立的青抗先、妇救会、农会等抗日组织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与敌人周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