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白色的练带,一泻千余里,从章河、贡河流过,在赣州八境台汇合成为赣江。赣江经过赣县、万安、遂川、泰和,流入曾山的老家——吉安(以前称庐陵)。后经吉安市的白鹭州、吉水、峡江、新干、清江、丰城、南吕市、新建县、永修、彭泽、都昌、瑞昌,流向碧波浩淼的鄱阳湖,再经过湖口流入奔腾的长江,全长一千余里。
曾山的家乡在地处赣江中游的吉安县,被誉为金庐陵,位于吉泰盆地中心,是一个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蔚起。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2300多人,状元15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都出生在这里。现在的王佐、袁文才、贺子珍、张国华、梁必业、梁兴初、李水清、康克清、陈正人、曾山、余秋里、王恩茂、王辉球、曾庆红等160多位将军、省长、省委书记、部长、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当代伟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的祖籍也在庐陵。
曾山的家在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的中央,是一栋青砖碧瓦的旧式民房,门前有一口水塘,给人以清新古朴的感觉。曾山的父亲曾彩芹,是一位文化素质很高的清末秀才,为人道德高尚,助人为乐,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献给村里的青少年儿童,自己创办学馆,教书育人,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母亲康春玉是一位勤劳贤淑、眉目清秀的妇女。他们勤俭持家、生育了延生、洛生(后改名曾山)、炳生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曾山是1899年11月10日出生的,在孩子当中,他排行老二,幼年时在父亲曾彩芹身边读过三年私塾,熟读孔子、老子、孟子的著作以及《左传》、《古文观止》、《幼学琼林》和诗词歌赋,成绩都在同学之上。曾山有天斌,又勤奋,所以文学和哲理的基础很扎实,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事很有主见,父母都很喜欢他。1915年,锦源村发生了一次大水灾,曾山的家和全村一样,都受到了很大损失。曾山为了减轻荒年给家里带来的生活负担,心甘情愿地放弃求学的机会,翻山越岭来到离家两百里以外的赣州市东门外天竺山一家做丝线的作坊——裕丰泰栈房,专门学做丝线手艺,很快掌握了解丝、打线的操作技术,和老板一起肩挑丝线担子,翻山越岭,到龙都、安都、全都、安远、柔郭等别的市场去卖,一直过着低层生活。1925年,远在上海读大学的哥哥曾延生参加了共产党,从上海回到吉安组织觉群社,发展党的组织,声援“五卅运动”,促使曾山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曾山成长的曲折道路
1926年5月,曾山在家乡参加了农民协会活动。这年10月又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支部领导下,他组织贫苦农民斗豪绅地主,在斗争中锻练,成长很快。1927年秋天,曾山进了叶剑英领导的教导团,12月参加了广州起义,表现得很英勇,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工作。1927年曾山任中共泰和边区区委书记。1928年4月,曾山领导了震惊赣西的“四·九”农民运动,他率领七万多名手持梭标、大刀、长矛的农民,向驻守在天山的白匪军进行围攻,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5月间,中共赣西特委指派曾山担任吉水县委书记。1929年10月,曾山被选为中共赣西特委委员兼赣西苏维埃主席,这年曾山才三十岁。
1930年2月上旬,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来到赣西。2月7日,在吉安县陂头召开红四军军委、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和赣西特委联席会议,讨论政治、土改、红军、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等重大问题。在讨论土地分配问题时,产生了意见分歧。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极力主张按耕作能力大小来分配土地,认为这样可以发展生产。而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和特委会员曾山则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毛泽东支持了曾山的意见,毛泽东指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对贫雇农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