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后门出去,押经大余县城最热闹的青菜街(现建国街)。面对众乡亲,刘伯坚大义凛然、气宇轩昂地吟诵他的著名诗篇《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祥。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后来,这首诗与夏明翰烈士的壮丽诗篇《只要主义真》合璧为一,被谱写成《就义歌》广为传唱。
刘伯坚自被捕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他在狱中先后写了三封遗书(其中一封失传)给陕西的兄嫂。信中表达了他的心志:“弟在塘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刘伯坚将儿子虎生、豹生、熊生托付给兄嫂:“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至(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并嘱咐:“诸儿受高小教育至十八岁后即入工厂做工,非到有自给的能力不要结婚,到三十岁结婚亦不为迟,以免早生子女自累累人。”
刘伯坚安排好了后事,亦作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内心是坦荡的,但他思念红军、思念战友、思念亲人的心,一刻也没有平息。这一心迹,在他的狱中诗《移狱》、《狱中月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误记为20日)是刘伯坚最后的日子,他向敌人要来了笔墨,给王叔振写了最后一封信: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大嫂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
我葬在大余梅关附近。
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
于大余
令刘伯坚没有想到的是,妻子王叔振竟未能见到这一绝笔书。就在刘伯坚牺牲前后几天,一个风雪之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几名“左”倾错误的执行者,把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机要科科长的王叔振,带到闽西长汀县四都乡西面的姜畲坑,错误地秘密杀害了。
刘伯坚写完最后一封信后,就被敌人押至大余县金莲山上。随着三声枪响,这位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壮烈牺牲,时年四十岁。
人民没有忘记刘伯坚。解放后,为了纪念刘伯坚,党和政府在他牺牲的江西赣南大余县金莲山上修建了烈士的墓地,他的英雄诗篇《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被刻成诗碑,镶嵌在墓壁上。1992年,党和政府又在刘伯坚烈士墓前塑了一座刘伯坚像。塑像再现了刘伯坚旅莫斯科时期的形象,像座用黑色大理石砌筑,正面镌刻国家主席杨尚昆手书“刘伯坚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色大字,背面刻有烈士遗诗《带镣行》。平台周围遍植松柏,四季常春,表达了赣南人民对这位革命先驱的无限怀念和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