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执行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路线;会师之后,在毛泽东的决策下,部队则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上山――从文家市到井冈山,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
在上坪决定停止进攻时,作出的决定是“先退萍乡再说”;在文家市,又作出了“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的前敌委员会决议。因此,部队在离开了文家市以后,即往江西省萍乡方向撤退。
这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也是一次艰辛的探索。
部队越往南走,山路越崎岖。连日来不停地征战和行军,使得部队已是疲惫不堪,行军越来越艰难。尤其是思想上的混乱和士气的低落,使得起义队伍中涌动着危机。
危机来自两个方面,有形的和无形的。
连日的行军和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使部队大量减员,既有在战斗中牺牲和打散的,也有因失望而逃跑、开小差的,加之与日俱增的疟疾、痢疾病号,使得部队的人数一天比一天少。眼见着人员日见减少,还一个劲地往山里撤,于是,悲观主义情绪笼罩着部队。一些当官的牢骚满腹;而当兵的开小差则成了公开的事,有的人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里去?”弄得人心惶惶;而一些人认为“回家干点什么也比在这里强”,不辞而别,一走了之。
更为严重的是,部队还沿袭着旧军队维系官兵关系的许多做法和传统,长官意志、军阀作风随处可见,随意打骂士兵、侮辱士兵的现象不时发生。一些旧军官出身的人,仍然是那种当官拿薪水的雇佣思想,当战斗失利和条件艰苦时,就流露出悲观动摇的情绪。还有的人,不顾当时处境困窘,仍然保持着一副旧军官的派头:皮靴、皮包、皮绑腿、皮腰带、皮马鞭,被士兵们戏称为“五皮主义”。这些,就像在部队的军官和士兵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严重地影响了官兵团结,使军官在士兵面前缺乏威信,指挥乏力。而特别令人担心的是,许多军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毛泽东想,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要不然,这支队伍不用敌人来打,自己就会把自己拖垮!29日,部队到了永新县三湾村。
当晚,在三湾村的泰和祥杂货铺,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一次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的议题非常明确:对工农革命军进行改编。这是毛泽东在对部队现状的深入了解后,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来的。
会议一直开到后半夜才结束,毛泽东的提议最终为与会的大多数人所赞同,从而作出了对巩固这支部队,乃至对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三项决定:
将现有一个师编制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单位要成立士兵委员会;
把共产党的支部建在连队,连以上单位设党代表,以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经过整顿,让那些不愿意继续走下去的人员离开,大约剩下700人左右,虽然人数较前有所减少,但犹如大浪淘沙,剩下的基本上是骨干,是精英。这700多人改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虽然编制缩小,但队伍充实了,改编前那种官多兵少、架子大人员少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毛泽东又一次在关键时刻稳定和巩固了秋收起义的队伍,同时,也是他改造旧式军队的一次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它的作用和影响,在以后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历程中将逐渐显现出来。
三湾改编,使军心暂时稳定下来。但是,从军事角度上讲,部队长期处于流动状态,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既得不到兵员、粮草的支援,也不能安置伤病员,是无法长期坚持下去的。
毛泽东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考虑得更深,更远。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