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红安就肃然起敬,这里出了200多位将军,为中国革命牺牲了14万人,真是了不起。
建国后,黄麻烽火中的战士王树声、儿童团团长汪运祖都步入了开国将军方阵。
将军百战穿金甲,每一次战役和它的指挥员都被演绎成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传播,富产将军的红安尤其如此。至今“一条大河波浪宽”所唱的上甘岭战役,被美国新闻界称为“朝鲜战场上的凡尔登”,誉为经典防御战,其间担负坚守任务的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就是秦基伟;《沙家浜》中的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其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刘飞;而前一段时间热播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王近山……
红安的将军大多数没有参加过黄麻起义,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因为此次起义而参加红军队伍,是黄麻起义结的果子。党史资料说这次起义是继“八一”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长江以北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农民革命起义。同前二者不同的是,这次起义没有军队参加,都是农民武装和群众。当年黄安县国民党党部在“清乡委员会”的布告中说:“十龄幼女,口喊自由。三尺之童,目无长上。黄安素称礼义之邦,一变而为禽兽之所。”足见其“赤化”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而这个鼓动和思想之功,启蒙人就是红安籍的董必武。李先念在1988年的一次视察座谈中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红安革命性格的成因
大别山在湖北省东部伸出了挺拔的一翼,站在天台山上,远眺长江自西向东的奔涌,会看到群山与大江之间有一个缓冲带,这个地域就是红安。
红安古称黄安,经过两次改名,历史的印记成就了“黄红的交错”。1931年12月,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红四方面军刚刚取得的黄安战役的胜利,改黄安为红安,以示纪念;抗战爆发后,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和国民党地方当局提议,同意统一县名,恢复黄安的称谓;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正式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红安的山水是为将军、为战争而生的。
红安县境内地形极为复杂,山地、丘陵、冈地与冲击小平原各种地形都有,有时面积不大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山地-丘陵-平原三种景观。县北的天台山主峰四周皆90度的山崖,山顶却是一块6亩的平地,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高原”了。小小的1796平方公里土地上却发育着滠水、倒水、举水三条长江支流,红安的版图为长条形,南北长,东西窄,其西南和南部与湖北武汉的新洲、黄陂两区接壤,西北与湖北大悟县接壤,北部与河南的新县接壤,东部与湖北麻城接壤,位于红安中部的县城城关镇与武汉中心城区直线距离80公里。这个概念可以用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红军在红安南部地区的丘陵冈地上架起大炮,就可以轰击武汉城区的敌人;假如要撤退北行30公里就进入到河南省新县的大别山深山区。也就是说,红安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此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难怪被西方军事家称为“山地游击战的圣地”。
宣统《黄安乡土志》记载的35个氏族中,有23个是从江西迁来,占65.7%。红安的大部为古麻城孝感乡,民风彪悍,孝感乡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自古人员流动较大。人员的流动丰富了红安的本土文化,同时这里的人也不局限于此地。一有机会都想跳出红安,几乎没有人愿意留在此地。并不是不爱家,而是文化决定,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当时,想离开红安闯世界最好的路子有3条:一是读书,二是学手艺,三是参军。而参军是最容易办到的,因为红安由于革命运动那时到处在招兵。红安古为麻城的一部分,由于红安的姜家畈(城关镇)到七里坪地处偏僻,政令难施,嘉靖二十一年麻城县监生李大夏等上书朝廷请求建县:“本县全场姜家畈,接壤黄冈、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头山、牢山等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