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什么活他都干。他还找来核桃、苹果树苗,种在院子里。下班回到家里,他脱下制服,换上粗布劳动服,戴上草帽,象一个农民一样忙起来。孩子们的同学来串门,经常误认为他是看大门的老头。他种的菜收获后,就自己送给左邻右舍和工作人员,大家一起吃。种的葡萄、苹果收获后,也分送大家一起品尝。他干起这些农务活来,显得特别自在,仿佛他一直在务农一样。他对孩子们说:“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给的,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记住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到了晚年,他还惦记着老家的几棵柚子树、养鱼的水塘,希望退休之后能回去植树、种田、养鱼,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曾山经常对家人说:“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在群众面前千万不能摆架子。”刚到北京时,我们住的院子里还住着秘书、警卫等公务人员,曾山对他们像一家人一样。有个秘书叫朱联,还有个炊事员沈文玉,他俩的婚事就是我们帮助办的。院子里果树结了葡萄和枣,曾山特别注意给各家各户都分一点。对街坊邻居的关系他也很注意。有一次,周围孩子登上我们房子打枣,曾山叫家人不要撵他们,装上两桶枣亲自给邻家送去。胡同里有一个聋哑学校,他几次 嘱咐司机车要开得慢一些,以免撞上聋哑小孩。胡同口有个菜店,“文革”时家里炊事员撤掉了,他帮吕阿姨买菜,就在那个菜店排队。1967 年,“打倒曾山”的大标语贴到家门口,曾山出门时,周围许多人认识他,对他的遭遇很同情。菜店售货员叫他不要排队,站到前面先买,但他坚持排队买菜。后来菜店来了菜,就主动打个电话通知阿姨来买,让曾山不要自己出来了。
曾山这个人很老实,对我也很好。我小时候根本没有读书,以后在瑞金、延安、新四军断断续续上过党校,但文化还是浅。曾山在家就辅导我写字,学文化,主要是写毛笔字。我们都是老同志,虽然平时不说什么特别感情的话,但互相的感情很深,很深。
3、“艰苦奋斗是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
曾山对“艰苦奋斗”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在战争年代他就有过“艰苦奋斗半面旗”的故事。我们全家人在上海团聚后不久,有一个星期天,全家人都在家,曾山给孩子们开了个会,给他们讲以前的革命历史,讲江西土地革命,讲皖南抗日的困难,讲山东打仗的艰辛。现在解放了,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本质不能变。那次,曾山给孩子们规定了几条生活的原则:一个是,吃饭吃饱、不饿肚子就行,不能挑三捡四;二是穿衣服能御寒、不冷就行,衣服破了补一补,大的不能穿了小的穿,不能和别的同学讲吃比穿;三是要爱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干,不能依赖别人;四是要和同学搞好团结,互相帮助,与人为善;五是现在都在上学了,要比就比好好学习,看谁学习好。
曾山对孩子们要求最严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学习,二是品德。比较而言,对孩子们的品德,他要求更严。要是有孩子讲吃比穿这样的问题,他会生很大的气。他平时没有时间,是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我们家男孩子多,他要求男孩子自己洗衣服。女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一到星期天,曾山经常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对孩子们说:“我们小时候家里穷,不能供所有的孩子都上学,我就没什么文化,你妈妈从小就苦,也没上学,没文化。没文化很影响工作,我们都是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你们现在很幸福,赶上了新社会,有学上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在北京时,孩子们住在学校,星期天回家。曾山要求孩子很严,每个月孩子们的零用钱,大的给一块钱,小的给伍角钱,主要用来买点牙膏、牙刷、肥皂什么的。大的买书和铅笔多一点,就给一块钱。曾山要求孩子们不要乱花钱。曾山说,别说没有钱,即使有钱,也不能让孩子乱花养成坏毛病,艰苦奋斗是给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