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挖掘“红色”资源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
2006-08-31 04:15:12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曹国选 |
浏览次数: |
|
|
|
|
其次,红色人文景观的利用,将丰富景区内容,使生态旅游更加“活”起来。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史。相对而言,自然景观属于物质存在,人文景观注重人(或神或仙或佛)的精神世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侧重于休闲观光的心理需求,而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则侧重于启迪教育的心理需求;只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旅游景区才能“活”起来。红色文化是难得的、具有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开发利用资源,在当前人们理想信念受到冲击、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扭曲情况下,先进文化成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强烈需求。因此,挖掘、整理、保护、展示、宣传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活”的灵魂的作用,既能增进生态旅游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又能满足人们接受教育薰陶的心理需求,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增强绿色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活力。 再次,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溶于世界绿色潮流,将使我国旅游业更加“富”起来。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显示了中国旅游文化特色与世界旅游文化发展总趋势有机结合的特点,是我国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军长征上演的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剧,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政治、军事、文化、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这些可贵而不可再生的红色与绿色资源,只有进行并举开发,才能适应旅游大市场的需求,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收到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双赢”的最佳效果。 三、挖掘内涵,努力提升红色文化品位 红色文化要进入旅游文化大市场,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必须全面实现观念转变,将“红色”与“绿色”一并定为旅游文化的主色调,解决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红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红色文化产业系列开发,使之最大可能地适应旅游市场需要,最大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文化还须充分挖掘潜力,提升文化品位。 一是坚持真实性,更好地展示红色历史丰碑。中国革命历史并非遥远的故事,不少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还健在,红色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无须艺术加工便能感人肺腑。况且通过执政党的长期大力宣传,通过中外名家著书立说大力传播,这些人物事件已经名扬四海深入人心,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面临一个真实性的问题。因为挖掘、整理、塑造、展示近代名人故事,比及挖掘、整理、塑造、展示古代名人故事,对真实性的要求更加强烈。所以,发展红色文化,首先,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充分尊重历史,不能过份渲染、也不能故意贬低人物事件,更不能歪曲历史真实,以增强游客对塑造、展示的名人故事的亲切感和可信度。其次,必须科学筛选,重点规划,逐步开发。我国的红色土壤广阔,仅为时一年零九天的红军长征,就跨越了12个省(区、市),在贵州就涉及到67个县(市),转战的时间达五个月零八天,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这些宝贵的遗址极大丰富了 “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不可能把这些人物事件全部翻版到中国的土地上,而必须选择红色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为原型,重要事件为基本素材,分清轻重缓急,按照“量力而行”、“量入而出”的原则,逐步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的经典品牌。如目前已经成型的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品牌。通过红色文化品牌效应,加快红色旅游文化建设速度,推动各地旅游业向前发展。再次,必须保持地方特色。塑造红色人文景观,展示红色人物事件,绝不能脱离各地本土文化之根本,而要保持红色与绿色相一致,与历史传统相一致,与当地民俗文化相一致,才会适应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让人们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产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