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挖掘“红色”资源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
2006-08-31 04:15:12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曹国选 |
浏览次数: |
|
|
|
|
摘 要 红色旅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红色旅游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何将这段红色文化史实展示在世人面前,并促进当代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如何将这份红色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又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且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一大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试图就如何挖掘“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旅游文化,实施“红”、“绿”并举打造精品战略,推动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向前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旅游文化 红色文化 探讨
一、正视现实,旅游业“红色”滞后于“绿色” 几十年来,我国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特别是“红色之旅”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就现状而言,红色旅游形势相对滞后于生态旅游(亦称绿色旅游)。一是对红色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没有绿色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高,甚至出现为追求单纯的旅游经济效益而不惜破坏红色资源的因“绿”废“红”现象。二是红色资源没有绿色资源那么受青睐。笔者所在的郴州市地处湘、粤、赣“红三角”地区,红色资源极为丰富,相邻地区(如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发展趋势强劲。而该市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发展势头旺盛,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可红色旅游发展却比较缓慢,不少红色资源被闲置。三是“红色之旅”远不如生态旅游人数多,且多数是“公费组织”而来,其中不乏借“红色”之名、行“绿色”之实者,红色之旅成了绿色之旅的附带。四是红色旅游经济远不如生态旅游经济来势好,效益好。 产生当前旅游业“红冷绿热”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观方面是观念滞后。人们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尚未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红色景区开发建设,一向依靠政府计划投资,目的地政府、部门及其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人们把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建设红色文化当成政治任务而没有视为重要经济工作、当作事业而没有作为产业来发展的观念较为突出;红色旅游区管理服务低质、低效、低水平现象较为明显;旅游开发商倾向于当今人们的传统观念与价值取向,热衷于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红色资源开发顾虑重重。客观方面,红色旅游的景区景点、精品线路大都处于经济实力不强、自然环境险恶、基础设施滞后的区域,国家概括为“老少边穷”地区,无疑制约了红色资源开发。
二、展望未来,红色旅游文化前景辉煌 红色旅游文化尽管目前不算景气,但只要我们足够地认识到她的存在价值和潜力,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去看待,用科学的态度去发掘,必将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旅游文化中占居重要位置,就象红军长征一样,只要路线策略对头,定会扭转被动局面,不断走向胜利。在现代科技信息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力推进,人们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困,崇尚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旅游者首选旅游方式。这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巨大商机。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实施“红”、“绿”并举、打造精品战略,促进整个旅游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红色人文景观的开发,将增添景区色彩,使生态旅游更加“亮”起来。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诞生红色文化的前提。没有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没有红色文化。试想,如果没有红色老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不可能产生完整的红色故事与红色精神;如果没有井冈山、遵义、延安一路的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也不可能诞生气势辉宏的历史诗篇,更不可能展现“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雄才伟略。长征以及各路红军播下的红色种子,为红色旅游发展乃至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增添了繁星亮点。开发的红色人文景观,就象“星星之火”,将点缀成为现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为依存的“风景名胜”新亮点,有效克服当前红色与绿色两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有些单调的弊端,使生态旅游目的地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