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泸顺起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泸顺起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和极端艰险、困难重重的具体环境中,于四川泸州、顺庆等地组织武装起义,在铁与火的考验中,留给人民群众的宝贵历史财富和精神力量。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巴蜀地域文化深厚积淀的时代反映,展现着川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和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泸顺起义精神承上启下,具体形成于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运动之中,但其向前可以追溯到五四精神、红楼精神、红船精神、铁军精神等,向后可以影响到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特别是泸顺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试图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一次伟大尝试,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南昌起义的预演,为南昌起义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在另一方面,泸顺起义精神的内涵也与八一精神有着众多的重合之处,是八一精神的重要滥觞。因而我们将泸顺起义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形态进行研究,对于全面的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脉络,逻辑演进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泸顺起义精神的丰富内涵也为我们今天不断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的方法论断、成功的经验总结和具体而生动的工作方法,也为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上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一)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思想武器
“四个全面”是新的历史时期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逐步提出并形成的战略布局。[15]学习和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艰苦卓绝的奋斗,也是一次英勇豪迈的进军。它责任重大,工作繁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新构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更是一场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大考验。现阶段我国改革由“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切入到制度层面、利益调整层面等深层问题,触及了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硬骨头”问题,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啃“硬骨头”。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目标的完成。泸顺起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泸顺起义精神凝聚了以刘伯承、杨闇公、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伟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境界、开拓的精神风貌,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为我们推进“四个全面”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
(二)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精神动力
以泸顺起义精神等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强有力支持与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知有多少出人意料的困难正悄悄等待着我们,也不知有多少隐患潜伏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要知难而上,要勇往直前,必须要有“救民水火”的豪情和担当,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正是泸顺起义精神的一大特质。同时,继续秉承和发扬泸顺起义精神所诠释的“合群奋斗”的优秀作风和良好传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追忆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不断学习以“救民水火的爱国情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合群奋斗的优良作风”等为内涵的泸顺起义精神,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有利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中国共产党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从而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而保持我国政治局势和社会局势的和谐稳定。
(三)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先进文化可以培养人、塑造人,推动人的自身发展,进而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以泸顺起义精神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落脚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凝结成的特殊的观念意识形态,它们“融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体,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6]。它们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熔铸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与灵魂。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头脑清楚,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化过程中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把握时代潮流、引领历史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这些革命精神,坚定信念、凝聚人心、开拓进取、合群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可以说,泸顺起义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5] [8] [9] [11] [12] [13] [14]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泸顺起义[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1,2,71,71,83,99,162,165.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6:5. [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470 ,1357. [6] 南充市委党史办. 泸顺起义: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尝试[OL].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0. [10] 范圣予、秦生.革命起义录[M].求实出版社,1989. 19. [15] 唐正芒,徐功献.“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常态[J].理论探讨,2016(01). [16] 王继平,阎友兵,刘建平等.红色旅游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29.
[项目基金] 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模式研究”;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建平(1963—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党史学会副会长,湘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中共党史。王昕伟(1994— ),男,陕西汉中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