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林说,在推行全球治理的时候要分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能力,我们可以以一国之力维持全球工业生产。劣势在于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国际规则,很难用长处弥补短处。全球治理要构建软能力,但做起来很难,需要更高一级的国力,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全球治理和修改国际规则的尝试可以从周边地区开始,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先影响周边国家。
贾文山表示,全球治理能力的建设要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可以细化为中式全球本土化,要和当地环境,政治经济进行对接,可以通过外语学院学生教师,国际关系学者等,把他们组合起来搞分析搞实践。把国际制度和话语权进行分成四类:一是参入式国际话语权;二是参入改变式,比如中国G20的议程已经被G20汉堡峰会沿用了;三是共建式,比如上合组织,金砖五国;四是一带一路峰会。在全球治理中文明引领很重要,博鳌论坛当时发挥很重要作用,其理念是以经济为中心,用经济搭桥进行融合,结合文化来讲博鳌论坛以后可以从跨文化和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发展。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只要中式全球化发挥自己的潜力,分工明确,完成全球治理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
许勤华表示,智库和研究机构略有区别,智库是依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进而转化为成品实施的。一带一路走出去最早从民营企业开始,和俄国进行能源外交。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要有定位和认知,基于对全世界基本权利结构的判断,提出合作的大平台,大框架,要符合相互依赖,比如在能源方面,技术智力资源资金等各方面都没有可以独立于其他国家而存在的。所以符合相互依赖就要进行合作。对于全球治理来讲目标一定要确认,建立人类共同体是习主席提出的最高目标;从地区层面来讲就是一带一路;从国家层面,是可持续发展;行业层面是适应国际规则,改变国际规则;对于行为体来讲,对全球治理目标认知是否有差异要搞清楚。全球治理主要角色应该是企业。
孙宁宁指出,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应该考虑到:丝绸之路,也是历史之路;丝路历史是古代交通商贸活动的遗存,更是发展模式与人类智慧的见证。在中国大踏步“走出去”之际,历史研究必将成为构建中国能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立足实际,聚焦案例,就当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迎来“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发展机遇大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以及智库与智库、智库与企业间的经验分享作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面对当今全球政局多变、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诸多挑战时,企业和智库更应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中国全球治理能力构建。
研讨会中,与会专家达成了筹建全球治理研究会的共识,以期聚焦研究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事务管理,通过资源整合,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把握全球化战略机遇,发挥智库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作用。
袁雍向记者谈到,目前,随着我国的“一带一路”政策逐步深入,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逐步展现,时代需要我国的智库在这方面做出研究,如何将各大智库联合并拧成一股绳,为“一带一路”政策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随着世界局势的快速变化,中国崛起的步伐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逐步成型,全球治理研究院将紧跟时代潮流,走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前沿,让我们联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