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北京纺织业的发展已有10大类产品,4000多品种。同年,纺织部派了技术人员顾秀莲同志到维纶工厂协助工作,母亲和她相遇,曾有过一段非常融洽的合作共事时光,并成为好朋友。
母亲对此发展方向十分坚定,因为她有一种信念,人民服装的原料,应尽量少占良田,逐渐减少棉田。为此,母亲大力推动北京化纤工业基地的建设,以解决无米之炊的原料问题。因为她工作的努力和执着,大家不无尊敬地称她为“化纤局长”。风靡全国30多年的“的确良”,就是京棉一厂最早试制成功的时尚绦棉布。
“的确良”受到消费者意想不到的欢迎,一些女性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也要置办一件“的确良”服装。当时,最有名的“天坛牌”衬衫就是“的确良”面料做成的。北京纺织系统还打造出雪莲牌羊绒衫、双鹿牌毛线、双羊牌毛毯等全国驰名的纺织品品牌。
从1976年到1985年,累计化纤工业产量为18.4万吨,相当于1800万亩棉田一年的产量,累计利税2.45亿元。这些数字现在看来并不显眼,但却反映了我国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化工纺织产业的真实情况。
谁会想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第一批大规模引进的国外成套项目中,化纤生产的地位获得了空前提高。如新建的江苏仪征化纤、扬子乙烯。我国混纺化纤产业由此奠定了不可撼动的雄厚基础。
第二点:发展丰富多彩的服装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衣冠文物”文化昌明的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衣着服装十分单调乏味。服装分几大类:干部的中山装,工人的职业装,军队的军人装,农民自制的乡下装,蓝、灰、绿、黑就是服装的主色。
2009年,胡德平和母亲李昭在天安门参加阅兵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组织上曾安排母亲到北京市政府或纺织部工作。父亲知道后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1984年北京市准备成立一个经济社团组织——北京服装协会,市委领导准备请母亲担任会长职务,父亲知道后十分放心并且很高兴,他说:“组织信任,群众拥护,可以干一番事业,老有所为嘛。”母亲于是年的10月7日被选为全国首家服装行业协会“北京服装协会”的会长。
消息一出,上海、天津、武汉、南京、成都、大连、深圳、安徽、山东等十二个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各自的服装协会、服装商会。各协会展开了积极的横向联系,开办服装展览展销会,组建信息联合中心。自1984年至1994年的10年中,母亲以北京服装协会会长的身份,先后会见了日本、法国、比利时、英国、美国等国家来华交流团体,参与了30多次国际服装交流活动,她还和这些国家的服装设计师建立了友好的业务往来。
上海是著名的全国纺织基地,人们服装、发式领全国风气之先。她在上海纺织服装界的朋友很多,据她的朋友介绍,上海举办过一次“天琴”服装大奖赛,当时对能不能举办这样的比赛,大家还是心有余悸,她却热情出席了这次活动,大胆支持上海“重振纺织工业,创新服饰工艺”的生产活动。
1986年,母亲提出举办T台的模特表演的设想,并和北京服装开发公司于1987年试办成功。北京市先后办了十二所服装职业学校,六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服装专业,以后国家纺织工业部又把“北京化纤学院”改办成“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和外地兄弟协会在关系处理上,母亲提出了“北京不牵头,不出头,轮流坐庄”的工作意见。各地服装业的兴起发展,群众衣着时尚的打扮和春夏秋冬多样化的男女服装,自然而然地把什么“奇装异服”,“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等等论调,消弭于无形之中。
第三点:中国《服装时报》的诞生。中国的服装业兴起以后,服装市场造就了我们自己的服装设计师,高级服装设计师,服装工艺师,高级服装工艺师和众多的讲师、教授。各地开展了服装设计群星比赛,给那些有手艺的工匠师傅授以相应的职称。
1986年7月,母亲响应北京市政府“为把首都建成时装中心”的号召,接受了《北京日报》的采访。她讲:“要使首都的服装业呈现新面貌,必须切实发挥服装、设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的方针是“创新为主,古为中用,博采各国之长,追求文明雅致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把服装、服饰与人的体型美结合起来,使其格调高雅,有风度,去除低级庸俗的东西”。
由此出发,在她思想中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即要办一张服装专业性的报纸。终于在1994年,全国第一家彩印的《服装时报》创刊了,发行量达二十万份,母亲不管在职还是离职,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奉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母亲已经九十五周岁了,现在她正平静地躺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我们认为母亲自从投身于她认可的崇高事业以后,每个人生阶段她都有自己清楚的工作日记,都能交出一份工作功过账目的明细单。母亲就像一本家书,值得子女们永远阅读。以上许多材料,都是她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老同事和组织上提供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昭阿姨 千古(中国人民大学77、78级校友 敬挽)
左起:胡德平夫人、夏起光、胡德平、李风、胡德华、卢广均
左起:蔡晓鹏、胡德平夫人王玉颖、胡德平小女、唐欣(唐克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