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以此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长征,是英勇伟大的!长征,是神圣无比的!长征,是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无论怎样宣传,怎样纪念,都不为过!这里,我想说的一点是,在我们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纪念参加长征队伍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留在根据地、与国民党军进行艰苦奋战、殊死搏斗的红军队伍。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这支队伍,1933年1月在湖北麻城大畈(现属河南新县)正式组建,1933年10月在我们安徽金寨重建,1934年11月在安徽岳西再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坚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骨干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二十八军英勇顽强、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使得党在鄂豫皖地区点燃的革命烈火始终熊熊燃烧,红军用鲜血染红的战旗在大别山上始终高高飘扬,使得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和整体红军的战略行动得到有力的配合!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年轻、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带出了一支英勇善战、能打胜仗的红军队伍,以致后来成为我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武装支撑。
红二十八军,虽未长征,却不亚于长征!
有鉴于此,笔者在广泛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的一支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直接诞生于金寨的一支长征一支长征队伍)的长征历史和感人故事的同时,又搜集、整理了几篇有关红二十八军的光荣历史和感人故事。现予以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纪念。
第八篇 红二十八军大别山3年游击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基铺道路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率领留在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大别山区,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挫败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
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坚持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和战略支点,扩大了党在大别山的政治影响,为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开展革命战争奠定了基础。它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成为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激励大别山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
中共鄂豫皖党组织和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鄂豫皖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十五块游击区中较大的一块游击区。主要包括河南的固始、商城、潢川、经扶(今新县)、罗山、信阳;湖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黄冈、英山、罗田、麻城、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礼山(今大悟);安徽的霍邱、六安、立煌(今金寨)、霍山、舒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等近30个县。其活动区域曾扩大到45个县。
鄂豫皖边游击区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临长江,北连淮河,大别山脉雄峙中央,地势险要,扼水陆交通要道,可北镇国民党河南省南大门信阳;南遏国民党湖北省府武汉;东迫国民党安徽省府安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游击区是南方8省15个游击区主要的游击区之一,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鄂豫皖边游击区主要领导人高敬亭被错杀,对于鄂豫皖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未能给予正确评价。
随着高敬亭的平反和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恢复,对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客观的评价。笔者感到,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在大别山地区牵制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等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并给进犯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以打击,挫败其多次重兵“清剿”。
第二,它在大别山区极其艰苦的斗争中,保存了红二十八军和一些红军游击队等骨干力量,锻炼出党领导下的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
第三,在鄂、豫、皖三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在大别山地区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为尔后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第四,全国抗战爆发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之一部,成为驰骋长江以北抗战的重要力量,为坚持华中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积累了宝贵的游击战争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的革命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历史特点
研究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特点,一是要站在整个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高度来研究,才能看出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特点;二是要与其他游击区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提炼出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特点。通过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我感到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有以下显著特点:
特点一,鄂豫皖边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唯一保留下来军级建制红军部队的游击区。
红25军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鄂豫皖省委的指示,重建了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未设军长)。红二十八军下辖红八十二师和手枪团。红二十八军以灵活的战略战术,依托大别山区,与“清剿”鄂豫皖边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作战。红二十八军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一直到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其他游击区,有的是独立师、独立团,还有不少是游击队。只有鄂豫皖边游击区的部队是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并且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始终。
特点二,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游击区域最广阔的游击区。鄂豫皖游击区,以大别山为中心,跨鄂、豫、皖三省近30个县,其游击区曾一度扩大到45个县境的辽阔地域,是三年游击战争游击区域最广阔的。其它游击区最多的十几个县,有的游击区只有几个县,还有游击区仅一二个县。所以说,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游击区域最广阔的游击区。
特点三,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牵制敌人最多的游击区。鄂豫皖游击区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军四次大的“清剿”,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零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有力地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和其他游击区的斗争。与其他游击区相比,鄂豫皖边游击区是牵制国民党军最多的游击区。
特点四,鄂豫皖游击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力量最多的游击区。在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鄂豫皖游击区造就了一批忠于党和人民、英勇善战的军政干部,锻炼出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时,鄂豫皖游击区保存下来的红军和游击队1800余人,后编入新四军四支队,扩建到3000多人(包括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八团)。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保存力量最多的游击区。
三、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功与过
高敬亭是红28军政委,是鄂豫皖边游击区的主要领导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高敬亭任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由于多方面复杂原因,1939年6月被错杀。因此,过去对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作用否定的比较多。1977年总政治部给予高敬亭平反,恢复名誉。
对高敬亭在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作用,应历史地看、辩证地看。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功绩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应该充分肯定。
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长征后,高敬亭临危受命,根据省委临行前留下的指示,重新组建了红28军,同时很快将分散的各级党组织统一起来,勇敢地承担起全面领导边区党政军坚持武装斗争的重担。
他领导鄂豫皖游击区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正确的游击战争原则和灵活的游击战术,利用大别山区山峦叠嶂、沟深林密的有利地形,往返穿插,互南互北,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坚持游击战争。还提出“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枪不多不打”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拖垮25路,相机打11路和东北军,向保安团要补给”的斗争策略。
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主力红军、地方武装、便衣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作战,挫败了敌人的反复“清剿”,牵制国民党正规军17余万人,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使游击区域扩大到45个县的辽阔地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条件下,他以抗日大局为重,主动提出与国民党当局谈判,经过斗争,使谈判成功,保存了革命力量。鄂豫皖游击区有1800余人编入了新四军,成为保存革命力量最多的游击区。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与高敬亭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是分不开的。
但是,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也有一些失误,主要是搞肃反扩大化,错杀了不少同志,从而削弱了革命力量,以至在敌人重兵“清剿”面前,仓猝应战,使部队遭到了严重损失,对此,高敬亭负有责任。在与国民党谈判中也有一些失误,但很快就纠正了。由此可见,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功大于过,应给予充分肯定。他在领导鄂豫皖边游击区军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