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人类的思想感情是浩瀚宇宙中最复杂的一种现象。信仰与爱情,是这种复杂现象中,最高尚的情感;是一切人类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永恒的主题。王丹一先生用九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做出了忠于信仰与爱情的经典诠释。)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先生的夫人,坚守信仰和爱情半个世纪,汇编出版了《艾思奇全集》的王丹一女士,于2016年7月19日凌晨1:50时,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病逝,享年97岁。现亲属已在北京西城月坛南街南沙沟家中设灵堂吊唁。
艾思奇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人民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者。共和国领袖五十年前曾题词:
1、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毛泽东1966年3月
2、艾思奇同志永垂不朽
朱德1974年冬天
朱德同志为艾思奇同志的骨灰盒亲笔题写的铭文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他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艾思奇以他光辉实践的一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典范。由他编写的享誉中外的《大众哲学》,更是成为我国较早地、创造性地、全面而系统地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哲学读本。《大众哲学》影响过上至国家的几代领导人,下到千千万万青年学子和普通群众,既是一部为中国广大青年和群众提供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同时,也第一次在国内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艾思奇同志的夫人王丹一女士,前仆后继,在共同信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又走了五十年,直到生命终结。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七年前,在艾思奇百年诞辰前夕,为确定的“艾思奇雕像”创作方案与构思,我邀请著名雕塑家田跃民先生,一同前往王丹一女士的住所拜访。这一年,老人已经九十岁高龄,但身体很好,每天工作三小时。
王丹一女士五十年如一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史学研究方面,潜心耕耘,从无懈怠,无论什么样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迁,都丝毫没有动摇她坚定的信念,没有动摇她对信仰和爱情的矢志不渝。
1981年7月她与卢国英等人编撰的《艾思奇文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汇编了艾思奇1933年6月到1948年7月在上海生活时期撰写的五十篇文章”,全书共两卷。周扬作序。集中反映了作者在上海生活时期传播马列主义哲学,批驳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的成果,《大众哲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83年8月《艾思奇文集》第二卷出版.书中选录了1949至1965年艾思奇撰写的文章,计36篇,后附艾思奇年谱。收入本卷的有《读(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发展了真理论》、《<实践论>与关于哲学史的研究》、《学习<矛盾论>,学习具体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本书还收入了《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
2006年560万字的《艾思奇全书》第1—8卷由“艾思奇全书编委会”收集、整理,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收录艾思奇一生的著述,其中既有大部分公开发表、出版过的著作、文章、译文、专论以及短论、杂文、文艺作品,包括影响很大的通俗哲学读物《大众哲学》和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发表、出版过讲义、讲解、辅导报告、讲学提纲和文稿,总字数达560万字,有近200万字是未公开发表过的著述,从中可以看到艾老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事业、教育事业的,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艾思奇形象。
2010年3月在艾思奇诞辰100周年之际,王丹一主编了《艾思奇图册》。全书以其一生的几个重要时期:青年时期、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建国后、逝世后顺序编排。图片近400幅,弥足珍贵,具有较高史料价值,配以介绍历史背景的链接文字和图说集为一册。
五十年来,王丹一女士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不仅个人生活的健康、充实,而且,老有所为,有益于社会、国家和民族。令人敬仰。
建国后,艾思奇除了在中央党校担任教学工作外,还应邀到北大、清华等单位讲课,讲授《大众哲学》。并与裴斐中、温济泽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科普宣传。
1964年前后,一次,艾思奇应邀前往天津讲学,夫人王丹一女士陪同前往,住在了天津市委设在和平区睦南道的市委招待所里。这次同行,是解放后唯一的一次夫妻两人一同出差。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夫妻,经历了漫长的革命生涯,此时此刻,百感交集。就在住室的小阳台前,王丹一拿起照相机,对准思考中的艾思奇,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那充满哲思的智慧之光,在她眼前闪现,这张珍贵的摄影留念,同志们都认为是艾思奇最传神的一张。
“艾思奇百年诞辰”的雕塑作品,艺术家田跃民就是参考这张照片原型,集合了各种背景资料的创作的。
雕塑艺术家田跃民的魅力,就在于他塑造的形象,让观众一看,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学者,还不是学究型的,也不是普通学者,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政治背景,社会经历和人生历练;一定有着过人的智慧和不同凡响的意志。你看塑像中艾思奇先生的那双手,一看就知道是一双勇武有力的手,艾思奇喜欢健身,王丹一阿姨说,他健美的肌体,堪与健美运动员比美。细心体会,他身上洋溢着的气质,刚正不阿,沉稳坚毅,可信赖。 你看雕塑的眼神和身形,衣服褶皱中,弥漫着岁月的沧桑。
让我们为坚定的信仰和坚贞的爱情呐喊!
令人敬仰的王丹一先生(在文化界,尊称德高望重的女性为先生),安息吧!您那拥有高尚人生追求的精神与信仰,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附:艾思奇照片介绍
天地网总编 袁大离
插图1(主要画夜校上课的情景)
1925年,艾思奇在省立一中上学,是一位15岁的初二学生,就投身于普及文化教育的社会义务工作。 学校地址设在旧庙中兵工厂、造币厂及街道的"劳苦人民子弟及失业工人,主要学文化,每周搞一次讲演会,宣传进步思想或时事。然后前后办了四个班,共接受了300名学生。在夜校里,艾思奇专管教务兼任教员。白天,是一中的学生;晚上,是夜校的先生。有时,艾思奇给个别困难的学生买笔墨、纸张和文具等。对年纪小的女同学,为了安全晚上还护送她们回家。
插图2:省一中学生证照(主要画狱中情景)
1926年,艾思奇找大哥李生庄,大哥在东南大学哲学系学习,为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滇社负责人,由于身份暴露,反动政府到学校抓人未遇,却抓了艾思奇与另一学生熊怡琴。艾思奇在狱中仍然坚持宣传反帝反封建,受严刑拷打被判死刑。后来,幸亏得到宗伯李根源(曾任黎元洪政府内阁总理)出面营救,艾思奇出狱后立刻去了李老伯家所在家苏州,与父亲相遇。
插图3:画在苏州听文*与章太炎、柳亚子、李子因参加“南社”研究古代哲学。
插图4:五卅惨案后,昆明学生运动讨张,学生们一致行动罢课示威游行,声援反帝斗争,省一中成立后援会,到五华山反动政府请愿,艾思奇积极参加,引起云南省当局、都督唐继尧的注意,下令逮捕并声言:“杀不了老子也不能放过他。”幸得李沛阶的及时帮助,设法化装成外国牧师的随从,逃出昆明,到南京找胞兄李生庄。
插图5:1926年,艾思奇找大哥李生庄,大哥在东南大学哲学系学习,为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滇社”负责人,由于身份暴露,反动政府到校抓人未遇,却抓了艾思奇与另一学生熊怡琴。艾思奇在狱中仍然宣传反帝反封建,被判死刑。幸得到宗伯李根源(曾任黎元洪政府内阁总理)出面营救,出狱后即去李老伯家所在家苏州找父亲。
插图6
插图7
图6(文)在苏州李老伯(阙园)家,父亲李曰垓深恐儿子再出事,亲自为之讲授中外古典哲学史,当时李曰垓正与章太炎、柳亚子、李子固等研究国学并参加了进步文艺社团“南社”,这些学习活动令青年好学的艾思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插图7:(文)1928年,17岁的艾思奇第一次赴日本求学,当年的东京是世界各种思想汇集的中心之一,留日学生中追求真理、颓废及落后界限十分明显,艾思奇是向往真理的,他始终简朴、诚厚,爱读书,当时他积极参加了廖承志、黄鼎丞、童向荣组建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在日本学习日语的同时还努力学了德语,为了便于阅读马恩原著。 神田区的书店,对他最有吸引力,近在咫尺的银座(歌厅),他却一次都未去过。他口袋是常装着海涅或惠特曼的袖珍德文诗选。浩瀚的书海中,最能吸引他的还是哲学。
插图8
插图9
插图8(文)1930年艾思奇第二次去日本,考上了日本的福冈工业大学,在采矿系就读。
该校办的比较出色,入学后艾思奇广泛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外语(德、日、英语)水平,经过刻苦自学与探索阅读,不仅德文原版马恩原著,鉴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想念,对父亲“工业救国”之路,做出了新的判断。
插图9(文)1935年,艾思奇在上海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大众哲学》,同时还出版了一些理论著作。在上海,艾思奇十分重视社团组织活动,他组织、建立了“新哲学研究会”,参加这个研究会的有林默涵先生。每周他们在饭店秘密召开座谈会,由艾思奇主讲西洋哲学史。
插图10:抓捕
1936年,《读书生活社》被查封,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由艾思奇任总编辑,与郑马里向黄洛峰告急,要他担任经理,艾思奇已被列为军统特务投资戴笠的名单,进行监视。1935年11月,由于 光通讯社记者谋杀汪精卫,社长华克之潜逃。据沈醉1962年所写《我所知道的戴笠》,搜捕他的住所,发现有艾思奇给他的私人信件,就对艾思奇进一步监视,沈醉奉戴笠之命,抓捕艾思奇,房子里书桌上烟缸还冒着烟,家中却已人中楼空。
插图11
插图12
插图11(文)建国后,艾思奇除了在中央党校担任教学工作外,还应邀到北大、清华等单位讲课,讲授《大众哲学》。并与裴斐中、温济泽到劳动人民文化宫进行科普宣传。
插图12(文)1964年前后,一次,艾思奇应邀前往天津讲学,夫人王丹一女士陪同前往,住在了天津市委设在和平区睦南道的市委招待所里。这次同行,是解放后唯一的一次夫妻两人一同出差。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夫妻,经历了漫长的革命生涯,此时此刻,百感交集。就在住室的小阳台前,王丹一拿起照相机,对准思考中的艾思奇,在按动快门的一瞬间,那充满哲思的智慧之光,在她眼前闪现,这张珍贵的摄影留念,同志们都认为是艾思奇最传神的一张。
插图13——1:
插图13——2:
插图13—1(文)与党校参加“四清”干部合影,右起艾思奇、白力行(女)、宋书岱。艾思奇两次参加“四清”,一次是1965年春在北京通县城关。一次是1965年11月,在北京海淀区东北旺公社,至止去世。艾思奇下放期间,认为是深入实际的好机会,他深入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还和贫农大爷交上朋友,给农村党员上党课,给工作队的干部讲哲学,期间有许多青年队员,经常项艾思奇请教一些哲学问题。
在通县城关“四清”时,艾思奇利用工作间隙为中央党校交给出国讲学任务起草了“讲学提纲”。殊不知,他已年过半百,这种上下繁重的任务,以严重超负荷,加之他早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下放期间他认真执行“三同”,农村习惯高盐量的大白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插图13——2(文) 南关、东北旺与郊区下放干部合影 右一艾思奇 。假日访问北京郊区四季青公社,农业劳模李墨林,右二为艾思奇。
插图14:(无插图)
最后的岁月
1965年12月底,因心脏住进了阜爱医院普通病房(当时无干部病房),当时照顾条件极差,他仍孜孜不倦地读《德国累威尔认识论》与《第一国际史》为干部学习介绍历史时代背景,并准备退休后写长篇学术专著。
当时病房中有住鞍钢工人,得知艾思奇住在病房,便找他谈真理问题,艾思奇便与他耐心交谈。
并对看望他的工作人员说希望他们注意工农兵学哲学的问题,因为他们直接来自实践,工农兵掌握哲学理论,是时代的特点。想以《人民革命斗争的武器》为题。
插图15
插图16:
插图17
插图18:
插图17 (文) 艾思奇(前排左五)在读书出版社与李公朴(前排右五)等同仁合影。
1933年12月,艾思奇在《中华月报》上发表了《22年来中国哲学思潮》一文,当时蒋介石为配合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而加了文化”围剿“,从16日起在上海当局举行”剿匪“运动宣传周。并实施法西斯暴行。艾思奇耳闻目睹非常气愤,便在哲学战线上勇敢战斗,深入剖析自辛亥革命(1911年)至1933年共22年的哲学思潮,指明了无产阶级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阻挡的滚滚向前发展的潮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需要,指出”结果便成为正面刀兵相见“的时代,从而勇敢地投入了”刀兵时代“。
1936年夏,艾思奇领导成立了由一些文化工作者参加的“哲学研究会“,定期组织座谈,艾思奇在会上曾主讲西洋哲学史。当时不说研究马克思主义说研究唯物主义,国民党没有多少人懂。座谈会在旅馆秘密举行十几天,开一次换一个地方,参加的有任白戈、沈志远、周谷城、李百成、林默涵、黄洛华、胡曲圆、廖庶谦、陈楚云等。后成为救国会的团体会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