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乎每一个张掖人都知道张掖城里有个大名鼎鼎的开明绅士——刘芳。
刘芳,字子馨,汉族,张掖人,生于1882年10月8日。他15岁就遭丧父失学之痛,家境十分贫寒。为了维系生计,他来到民乐县“积德和”商号当了店员,给人做工。三年后,他返回家乡甘州,以“甘州人为何不能兴大业”为自问,立志经商自营,与外地商人竞争创业。甘州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刘芳初涉商海,勤奋刻苦,耘营生财之道,面对当时行业现象,他深感要想兴大业,必须取信于民,见利而不忘义,生财必重道德。于是他在经营的小店内坚持使用印斗、印秤(当时经甘州府大堂核准烙有火印的斗、秤),进出如一,公平交易,不以假乱真,不搞债利盘剥。虽同行借贷挪用也不加重息。三年后名声大振,生意随之兴隆。
经过十多年苦心经营,到1919年,刘芳已拥有白银万两,骆驼60峰,房屋80间,在张掖南大街正式设立“长兴泰”商号,以后又开设“馥兴泰”商号。他的经商声誉闻名于本县和民乐、临泽、高台、南山(今肃南县)等邻县。汉、藏、回、撒里畏吾尔各族均与他诚信交易。他以收购当地羊毛、羊皮、野兽皮张、鹿茸、麝香等土特产品为大宗商品,运往北平、天津、张家口、包头等地,换回布匹、绸缎、茶叶等日用百货往返贸易,并远销新疆。商号成为河西走廊地区京津商品集散地之一。从1902年自营商业至1949年张掖解放,刘芳已是张掖颇有名望的富商之一。
刘芳生性耿直,不事权贵,乐善好施,多有义举。1926年(民国15年)张掖县县长刘广熊令其征收白布以供军需。此时正值刘芳商号从包头驼运40担(每担24匹)白扣布返张。他闻讯后立即停运于张掖北山暗藏,以示反抗,他的这一正义之举不慎被当时张掖商会仇会长闻讯告密,伪县长刘广熊即刻派人缉查,软哄硬逼,但都遭到了刘芳的严词拒绝。刘广熊又变换花招,指使保甲长设置陷阱,诬陷刘芳抗拒军需,将刘芳镣铐相加,游街示众后投进监狱,但刘芳就是不改初衷。后经同行友人想方设法,以罚款二百大洋保释出狱。自此,刘芳对反动政府更加深恶痛绝,并暗自发誓:“有与蒋马匪帮作对者,当以力相助”。他曾多次巧妙对付官府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1936年12月,红西路军在张掖遭国民党马步芳军队堵截,目睹红军战士被害惨状,刘芳将正义之感,怜悯之心付诸行动,当他得知东街车马店里关押着300多名被俘红军,有的脚被冻坏,有的耳朵冻烂流血、流脓时,刘芳仗义解囊,以200块大洋买通韩起功副官王武,并声称膝下无子,以行善还愿为由,从自己的皮坊中提出300多件皮衣,又将皮衣一件件地从门缝里递给被俘红军。几天后,两名逃出的红军战士特意来到刘芳家里向他表示谢意,并留下写着“中共工农红军×团×营收到刘先生皮衣300件”的收条。他对民间公益事业,一向热心相助,出资在张掖东、南乡一带修建大车桥36座,其中最著名的是重修大满渠大桥、齐家渠大桥、小满渠大桥、花儿渠黑城大桥,并在1945年捐资兴办了古佛寺小学(现张掖西关小学前身)。1949年9月张掖解放后的第二天,为支援解放军西进部队迅速挺进,刘芳主动捐献小麦24万斤,煤炭120余吨。
共和国成立后,刘芳被审查确定为张掖市开明绅士。他加入了民主建国会,爱国精神得以发扬光大。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积极响应张掖县人民政府的号召,主动捐献人民币2亿元(旧币),白银2240两,购买飞机一架。为张掖县参军新战士赠送衬衣220套,以及茶叶、毛巾等物。并向全省工商界提出倡议,积极推动捐献运动。1953年,政府发动群众开展自由借贷,刘芳将借出的26500公斤粮食放弃债权。同时,认购公债1. 5亿元(旧币)。1955年公私合营时,刘芳投入资金6. 9亿元,后又出资数万元,修建张掖县电影院、张掖县建陇面粉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