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动和平解决
苏联政府一味地指责西安,偏袒南京,只赢得了南京政府的好感,但没有拿出应对事变的积极建议,起初也没有想到应当和平解决问题。实际上,苏方偏袒和讨好南京的立场也不利于和平解决问题。
12月16日,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发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指示。电文是季米特洛夫起草的。他综合了中共中央与苏联两方面的意见,争取到了斯大林的批准。文中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4项条件,与中共中央支持的张杨8项主张大致相同。
由于密码出现问题,中共机要人员无法译出电文。此时,中共中央正在面对一个电文没有提及的问题,即如何处理蒋介石本人,这取决于蒋是否转变态度。
事变之初,蒋持什么立场并不重要。现在和平时机成熟了,蒋的态度成为关键。如果蒋死硬到底,和平机会仍可能丧失。这就是说,西安形势依然存在内战与和平两种可能。
周恩来奉中央之命到达西安时准备了两手:一是说服蒋团结抗日;二是蒋拒绝谈判,那就公审他,宣布罪状。但这样将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给日本亡华制造便利条件。周恩来向张杨指出,应争取好的前途,避免坏的前途。
就在机要人员要求莫斯科重发指示时,中共中央收到了周恩来的重要报告:“蒋态度开始表示强硬,现亦转取调和,企图求得恢复自由。”
12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通过了《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西安事变引起的黑暗与光明两个方面,指出我们应坚定地站在抗日的立场上,对于光明面予以发扬,对于黑暗面给以打击,把红军、东北军、西安的友军、人民、南京的内部分化、国际援助六种反内战的力量团结起来,使内战结束,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
第二天,中共中央终于看到了共产国际重发的16日指示,当即回复:“同意你们的意见,我们也已经基本上采取了这种方针。”
12月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临行前,蒋介石接受了张杨的主张,并向周恩来保证“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在中共中央,张杨,共产国际,苏联,南京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加上蒋介石本人的配合,西安事变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由此揭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