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永涛,男,汉族,生于1963年6月,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系专业,先后在永昌一中、永昌三中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0多年。后从事《永昌县志》编撰工作,后调入永昌县委宣传部从事红西路军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再调入永昌县旅游局和金昌市委文明办,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成立后,被组织部门调入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专职从事红西路军史研究工作。目前是省委命名的红西路军史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天下骊靬》,在港台澳地区引起轰动。2014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西路军鏖战永昌》专著。先后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甘肃省委党史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5年被永昌县委县政府授予“永昌县首批届拔尖人才”。
永昌青年参加红军情况的调查(三十一)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二月,红西路军西进至河西走廊腹地,根据时局的发展变化,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永昌、山丹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创建根据地和奠定抗日后方。红军在开展地方工作,组建各级苏维埃政权时,除以发动组织了拥有千余名队员的青年队外,还广泛宣传“参加红军的十大好处”,号召地方青年参军。于此,永昌有一大批热血青年积极响应红军及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号召,自愿参加红军。他们中有的是在红军驻地参军的,有的的是红军撤离永昌时随军西征的。参加红军的人员既有各级政府成员、青年队员,也有曾为红军办事月余的铁匠、木匠、毡匠等。
不幸的是红军部队在极其艰苦特殊环境中行军作战,以至最后失利。参加红军的这批青年,有的在战斗中牺牲;有的随同其他失散红军东返陕北,寻找革命队伍;但大多数均在中途离队或失散,先后回到家中。即使回来的,也因参加了红军,受到地主阶级及其反动势力的仇恨和歧视,蒙受了抄家、毒打充抓壮丁等,遭受了种种磨难;还有部分自今杳无音信或个别的定居异地。
他们是县城四隅乡政权青年:马腊喜、王浩义、张仪、鲁娘娘保、李积寿、李兴元、高吉录、任有年、李发智、苗生娃、张仲开、马宝宝、李德录、李昌明、胡德录、李奎、刘培基、赵秀田、王思福、张仲科、李宝子、张永海、王德义、阎尚德、韩义;新城子青年:岳明康、赵振昌、李明、李根喜、宗大泽、李中喜、刘尚川、张文元、李跟成、李三、蒲鸾、刘克敏、赵世明、杜三成、王开德、王开仁、张朝山、杨二、冉秦州、李发录、朱金文、熊曹保、梁吉唤、刘进宝、陈志荣、张志善、李积荣、陈富强;焦家庄乡青年:范全全、朱绍春、张德寿、王有录、李天福、毛常林、安维福、蒲培庆、张水先;六坝青年:范吉玉、王治朝、王希贤、马培和、杨德、陈吉录、王中德、王福山、红山窑乡青年:陈建堂、王XX;东寨乡青年:郭官圣、郭官宝;宁远堡青年王春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