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讲到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他举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半条棉被”的故事。
我们老兵重走长征路,特意到了“半条棉被”故事的发生地——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文明圩)沙洲村。如今,村头竖立着“红军长征‘房东村’暨半床棉被‘发生地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生态、卫生村 沙洲瑶族村”的红色大牌子。
故事的主人翁是村民徐解秀和3位女红军。
那是在1934年11月初,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军委纵队和红一、五、八、九各军团陆续抵达汝城县文明圩,红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卫生部、卫戍司令部等领导机关驻扎在文明、秀水、韩田、沙洲等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任命罗迈(李维汉)为文明圩卫戍司令,负责分配宿营区域及维护地方秩序。红军大部队在文明圩及周边休整了一周。
在凛冽的寒风中,3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敲开了沙洲村村边的一间破旧茅屋,茅屋的主人就是徐解秀和他的丈夫。徐解秀赶紧为女红军们做了晚饭,为她们烧水洗脸洗脚,为她们生起炭火取暖。
(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使用的火炉、火钳、脸盆,《经济日报》发)
但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床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只带着一条棉被,女主人就和3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这一张床上,而男主人就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
3位女红军在徐解秀家里住了几天,同吃同睡一铺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火煮饭,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
几天后的大清早,女红军们要上路了。出门的时候,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3位女红军见说服不了徐解秀,就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村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推来搡去,争执不下。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等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定会来看你们,到时候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徐解秀嘱托丈夫一定要把红军姐妹安全地送出大山。可谁曾想,这一走,徐大娘的丈夫送女红军走后再无音讯。
有好心人劝慰徐解秀说,你丈夫也当红军去了。她才知道丈夫追随红军也走上了长征路。
然而,腥风血雨的几十年过去了,革命胜利的喜讯传来了,徐解秀仍然没有等到红军和亲人的音讯。她继续在盼望着红军和亲人的归来,每年一到当年红军离开村子的那几天,她都要冒着寒风在当年和红军分手的山口张望,每次一等就是大半天,青丝变成白发,年年如此。
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和荣曾任沙洲村党支部书记,他说,他小的时候每年奶奶都要拉着他的手在村口等着女红军和爷爷回来。他长大后,奶奶要求他一定要把村口的路修好,好让红军回来时不那么辛苦。
挖掘出这个故事的人,就是徒步“重走长征路第一人”、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1984年10月16日,他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368天徒步走完长征全程。他在沙洲村听了徐解秀老人的讲述。当晚,罗开富含泪写下了《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随后在《经济日报》刊发。
稿件发出后,当时健在的长征女红军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刘英等15位女红军发表了谈话:“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我们也想念长征沿途的大娘、大爷、大伯、大嫂们。”在邓颖超的亲自主持下,一场寻找3位女红军的活动在全国展开了。遗憾的是,英雄已无觅处。后来,邓颖超、杨尚昆、聂荣臻等领导还委托记者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向徐解秀老人送去了一床崭新的棉被。北京电视台摄制了专题片在北京电视台播放,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委托北京电视台编导送去由他们签名的一条新被子。只是当记者带着崭新的棉被再次来到沙洲村的时候,徐解秀老人却已经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有墓地)。
徐解秀老人是在1991年春节前去世的,临终前还念念不忘3位女红军和她的丈夫。她虽然不懂什么革命大道理,但她记住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哪怕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半条的好人。
我们在沙洲瑶族村村领导朱中建的带领下,直奔“半条棉被”的主人翁家。
这是村里一座普通的老民宅,门口挂着《半条棉被的故事》简介。
穿过“半条棉被”主人翁家门前窄窄的巷子。
走不远,就是巷子口,几位乡亲们在这里歇息,其中一位坐在椅子上的大婶,就是徐解秀老人的儿媳妇,“半条棉被”的见证人。可惜的是,“半条棉被”没有保存下来。
我们向这位大婶问好,向她的家人致意,赠给她的孙辈们学习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