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担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的李国厚来到独立二师驻常州市某部视察工作,突然被一份官兵体检报告惊呆了:全师有35名干部战士不同程度地患有结石病。他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罪魁祸首”就是山下那口老井。井水里钙、铝、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严重超标,根本不能饮用。
李国厚决心组织专人打一口好水井,解决官兵饮水问题。经过反复勘测查找,终于在距旧井十几公里处打出了一口新水井。但由于地下岩层太硬,仅能打40多米深,出水量不够。于是,又于1981年2月打出82米的深井,水质很好,水量充足。
接着,该部又着手重新铺设管道,重新改架供电线路并扩容,修建供水泵房等。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井水终于送到营区,流进了二师官兵的心田。
为了改善官兵们的生活条件,李国厚还帮助改造营房设施,指导帮助官兵种植花草、蔬菜,养猪羊,还开挖了一个小型养鱼场。为纪念将军的业绩,二师的官兵在井旁竖立了一块一米高的纪念碑,上书“饮水思源”四个大字。
1982年,李国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经中央军委批准按副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他始终保持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正如他日记中所写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人退下来了,思想不能退,贞守革命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离休后的李国厚一直保持着一个好习惯:游泳、读报、看新闻。为了让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他还经常为报纸上的重要文章写评语、做笔记。多年积累的报刊资料剪贴就有数十本之多,内容有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革命历史故事、重要会议的资料等。
李国厚的老伴常年患病,按有关规定,她可享受家庭病床、公费医疗等条件,可李国厚从不向组织提起。一天深夜,老伴腹痛难忍,只要打个电话,便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可李国厚不愿打扰别人休息,硬是自己一个人熬汤喂药,一直伺候到天亮。
助学路漫漫。多年来,李国厚及其子女、家人与三乡两镇贫困地区的35名小学生结成助学对子,帮助近百名辍学孩子重新走进课堂。这期间李老将军也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李国厚因身患重感冒,就让老伴带上钱物代表他去看结对的孩子杨雪亭。当他听说小雪亭没见到他急哭了,老人的身体刚刚恢复,便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专程到学校为小雪亭送去了学习用品。
1991年,百年未遇的洪水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看着播放的受灾群众一幕幕催人泪下、无家可归的惨状,李国厚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和子女家人商量:“看着受灾的群众,我们捐些钱物,尽点心意。”两位老人便把家里的衣物和多年积蓄的两万多元,义无反顾地捐往灾区。
1992年5月,六安家乡来人想请李国厚帮助解决化肥厂技改工作资金缺口的困难。李国厚立即和有关方面取得联系,使困难得以很好解决。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打电话给远在国外工作学习的儿女,要求他们收集有关技术材料,寄回国内,传回家乡。
1998年2月26日凌晨3时,李国厚病逝,家人按照将军的遗愿,将部分骨灰撒在将军的家乡,英雄的故乡迎回了一位阔别已久的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