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别山区的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这里走出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革命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革命战争年代该县战火延绵30年之久,是“30年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十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部分为国捐躯。今年4月24日,习总书记视察金寨时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为治理淮河水患,国家在革命老区金寨县境内先后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座大型水库(以下简称“两库”)。梅山水库1954年3月始建,1956年4月竣工。响洪甸水库1956年4月动工,1958年7月竣工。金寨人民为两大水库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本文仅就移民搬迁及补偿来阐述“两库”修建对金寨人民的巨大影响。
移民人数
根据金寨县1956年10月和1957年3月的统计报告,“两库”移民搬迁20759户,94549人(梅山水库移40058人,响洪甸水库移54491人),淹没房屋54367间,耕地90285.65亩,山场151784.73亩,金寨县最繁华的金家寨、麻埠、流波三个镇均沉入水底。实际上,从后来的经历来看,“两库”经常超蓄洪水位蓄水,新增加淹没了大量田地和房屋,迫使原本能够在水库周边进行正常生产的群众不得不搬迁,所以说金寨县的移民人数和损失远不止上述统计数字。从196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几个年份资料显示,因水位抬升,分别新增移民88585人、68610人、64330人、69743人、75329人。以后来新增加移民和之前搬迁移民累计相加,金寨县“两库”移民在10万人以上。
赔偿标准
对淹没区耕地和山地经济作物的赔偿范围当时有明确规定。1955年9月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提出了梅山水库不同水位高程的赔偿范围和标准:“我们意见稻麦田及湾地在10年一遇蓄洪水位123.9米以下者(包括常年蓄洪水位以下的),经常在水下或受淹机会较多,可按年产值的4年总数全部赔偿。10年一遇蓄洪水位123.9米到20年一遇蓄洪水位128.0米之间田亩,平均10年或10多年内淹没一次,其余年分不受淹,可比照全淹情况按年产值4年总数的五分之一赔偿(后改为赔4年的秋季,午季不赔)。20年一遇蓄洪水位128.0米以上,受淹机会更少,可不赔偿,受淹年分的损失由生产合作社在常年收获中自行解决。山地茶、竹、桐子等经济作物在50年一遇蓄洪水位以上的不赔。金寨县委1956年10月《金寨县响洪甸水库移民工作打算》文件中记述:“响洪甸水库土地赔偿标准:田地在119.2米水位以下全部赔偿;在119.2~124.2米水位之间的只赔秋季,不赔午季;在124.2~137.5米水位之间不计算赔偿。经济作物在129.8米水位以下全部赔偿;在129.8~137.5米水位之间不计算赔偿”。“计算赔偿经费时,粮食单价可按淹没区各地现在的粮食统购价格计算”。“ 两库” 耕地赔偿费,平均每人329元。
对淹没的房屋、猪圈等的赔偿标准是:梅山库淹没区瓦房每间补偿150元,草房每间补偿79.4元,有牛屋的每间补偿27元,有猪圈的每户赔偿7.8元,另有3000余户移至山区,为防止野兽损害牲畜,每户补3.9元给予照顾。响洪甸水库库区淹没群众平房每间补偿220元;认为厕所、猪圈在山区容易解决,不予赔偿。据统计在1962~1985年的24年中,有17年两库蓄水超过原定赔偿水位,其中1969~1983年累计新增淹没面积27.69万亩次,部分库区群众的住宅、房屋等财产也被水毁,均未赔偿。
同时,淮委和安徽省还决定对移民实施一段时间的生活补助,当时确定对响洪甸水库以每人每年收入66.16元为标准,补助6年。实际上梅山库区兑现二年,响洪甸库区只兑现一年。
经淮委批准,梅、响两水库淹没移民赔偿补助经费共计为4050.91万元,1954~1957年实际拨发2705.62万元,占总数的百分之66.8,在实际拨付的2705.62万元其中,还有84.33万元用于其他方面。一直到30年后的1985年,淮委才分4年(1985—1988)归还所欠移民赔偿补助经费1345.29万元。
2006年5月,国家开始大规模扶持库区移民。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扶持20年。
移民安置
当时移民有三个去向:一是就地上靠、就近搬迁;二是移居其他乡镇;三是迁往外县。淹没区的麻埠、流波、金寨三镇的工商户,一部分安置在梅山、古碑、南溪、青山、鲜花岭等地小集镇;一部分投亲靠友,迁往外地。安置在本县两水库淹没区的四周及其他乡镇的有18930户、84493人。安置在外县的主要是响洪甸水库移民,有4491户,19836人,其中到寿县4445户,19634人;到霍山县诸佛庵投亲靠友的46户,202人。
安置到寿县的移民,由于对当地生活、生产不习惯,要求返迁金寨。1959年4月,黄岩省长在六安皖西宾馆召开金寨移民工作会议,研究三条意见:移民愿留寿县者,继续给予优厚照顾,妥善解决困难;愿迁他县者,自找接收社、队,人民政府发给路费和证明;愿返金寨者,予以接收,安排生产。1959~1960年春,安置在寿县的移民,均自动陆续返回响洪甸水库周围,搭棚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