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独立第七师二团驻地旧址
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也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最为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参加长征的8.6万主力红军经历突破湘江战役后,仅剩3万多人,而2万多闽西儿女参加长征,经湘江一战,大部分壮烈牺牲,特别是作为全军后卫红5军团34师,几近全军覆没,成为湘江之战中红军最为惨烈的记忆。宁化参加长征的数千儿女,大多数编在这支从闽西红土地上诞生并被誉为红军“钢铁之师”的英雄部队,当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宁化籍红军指战员仅剩58人。而这支“钢铁之师”的前身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7师正是诞生在宁化的一只“雄狮”,这只“雄狮”的两只“利爪”就是宁化让敌人闻风丧胆的 “飞彪队”和“虎五团”。
“飞彪队”所向披靡
“飞彪队”是宁化禾口区(现宁化县石壁镇)张瑞标带领的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地方武装。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张瑞标,早在1929年他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并于当年加入共产党,1930年参加宁化西南半县农民武装暴动,加入宁化游击队任班长,后开赴长汀作战,他在这支被称为 “被牌大队”的游击队中经历过多次利用“被牌”(棉被涂上黄泥后用竹竿撑开挡敌人子弹)夺取胜利,在作战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后因队伍遭挫,张瑞标到江西参加红军。在部队,张瑞标犹如适逢雨露的春笋,进步很快,与敌作战勇敢灵活,屡立战功,很快由士兵上升为班长,再到排长。张瑞标在江西作战负伤住瑞金养伤期间,听到红12军占领了宁化,便主动向组织要求伤好后回宁化组织地方武装。
1931年8月,刚刚伤愈的张瑞标带着重任回到宁化,借助红12军及宁化地下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在禾口、石碧等地先后动员了120多名青壮年,由红军拔给十多枝毛瑟枪,加上从地主张邦鉴家的粪坑内挖出的四枝步枪,于9月在禾口组建成立宁西游击队,张瑞标任队长。游击队建立后转战于宁、清、归三县和长汀、上杭、武平一带,宁西游击队在张瑞标的带领下,个个英勇顽强,都是杀敌能手,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稳定了社会秩序。
11月上旬,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淮土刘氏家庙召开,成立了中共宁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从宁西、宁南游击队中抽调100人组建一支由张瑞标兼任连长的宁化警卫连,负责县委、县苏的警卫工作。警卫连刚建立不久,宁化国民党马鸿兴部反动势力妄图扼杀刚刚建立的红色政权,围攻县苏。第一次警卫连因缺乏实战经验失利。12月4日,禾口保卫团总张立瑜勾结宁化各乡保卫团、童子军及杨九皋残匪共约1000多人再次进犯淮土。警卫连得到情报,一面向红军求援,一面进行紧张的战斗准备。张瑞标率领警卫连和游击队进入淮土后侧的三峰寨主峰阵地工事,严阵以待。敌人来到三峰寨山脚,排成了梯形进攻队形,童子军执大刀在前面冲锋,民团持枪居中,马鸿兴部压后。待敌人接近前沿阵地时,张瑞标一声令下,全体集中火力向敌群猛烈扫射,敌人一批批饮弹倒地。战斗进行得正激烈时,红军增援部队赶到,顿时,军号声阵阵,喊杀声震天。警卫连战士斗志昂扬,跃出战壕,以猛虎下山之势冲入敌群,杀得敌人血肉横飞,尸骨遍地。敌人见势不妙,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游击队乘胜追击,在禾口新岗上又与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直捣敌巢。游击队奋起直追至茶湖岗,这一仗共计毙敌100多人,俘虏200余人,缴获保卫团总张立瑜盒子枪一支,步枪100多支,轻机枪3挺,长矛、大刀无数,重创马鸿兴团,彻底摧毁了禾口张立瑜的保卫团。由于张瑞标率队作战有方,百姓编了一首歌谣:“红旗飘飘红旗飘,赤卫队长张瑞标。禾口新岗打一仗,一直打到茶湖岗。梭标缴到盒子枪,打得团匪一扫光。”
警卫连、游击队攻入宁化县城,驻敌马鸿兴部一击即溃,并活捉了马鸿兴的小老婆。残敌直往中沙、武昌村等地逃窜,游击队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中沙、湖村,残匪直窜泉上投奔国民党中央军去了。
由于缺少枪支弹药,张瑞标带领的游击队以梭标、大刀为主,且每战必胜,在禾口、李七坑、宁化县城等战役中,杀得马鸿兴销魂落魄,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马鸿兴称张瑞标的游击队为“飞彪队”。宁化、归化等地反动大刀会、童子军,一见到张瑞标的大刀队,个个胆战心惊,大叫:“飞彪队来了!”
1932年3月,根据中共闽粤赣省委要求各县警卫连要改编为红军独立团的特别通告,宁化县苏以宁化警卫连和宁西游击队为主,成立宁化独立团,团长张瑞标,刘祥文(长汀人)任政委,辖3个连,全团共计500余人①。同月,福建军区宁清归军分区(亦称第三军分区)在宁化城关成立后,该团又改编为独立7团,隶属宁清归军分区。
张瑞标胆大心细,机智勇敢,他带领队伍历经大小战斗无数,以少胜多是常有的事。攻打归化县城时,张瑞标率领队伍以一个排的力量胜了卢兴邦一个连。这个连在归化县城布置班、排、连三哨,张瑞标亲自带领张恩富等五人,划竹排悄悄摸进归化县城,连续摸掉了敌人的岗哨,冲进城给正在发饷的敌人来了个措手不及,银洋丢得满地,一枪未发,缴获了十七枝枪。
“飞彪队”不断壮大,经历了几次改编,从游击队到独立7团,在张瑞标的带领下,屡战屡胜,成为一支所向披靡、令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等周边敌人闻风丧胆的地方武装。
“虎五团”勇猛如虎
西有“飞彪”,南有“虎五”。“虎五团”是宁化南片以曹坊宁南游击队为主成立的一支极具战斗力的武装队伍。
1931年6月,红12军34师从长汀进驻曹坊,深入发动群众,动员了60多名青壮年,组建了宁南游击队,由曹富生任队长。宁南游击队成立后,在曹坊、长宁、安乐、清流、里田等边界开展游击战争。12月,曹坊区苏为了确保地方各级政权的安全和建设,以宁南游击队为主,组建成立了曹坊红色警卫营,辖2个连,共计300余人。曹坊红色警卫营建立后,主要在宁、汀、清、连四县边境地区游击,打击反动刀团匪及地主武装,维护社会秩序,保卫苏区和红色政权的安全。
1932年1月11日,《中共闽粤赣苏区省委关于扩大红军问题决议》要求“宁化、长汀、连城应在三月中成立一独立师,宁化须有二团,长汀、连城须建立有一团。”②3月,“中共闽粤赣省委特别通告”要求各县警卫连要改编为红军独立团,曹坊红色警卫营和各地游击队、赤卫队编为独立5团,龚连基任团长兼参谋长,范世英任政委,带三个连,共500余人。独立5团组建一支10多人的突击队,队长曹富生,专外出游击。这支突击队神出鬼没,时常给敌人一个突然袭击,让匪徒防不慎防。独立5团主要游击于宁化城关、安乐、曹坊、馆前、里田等地。
5月,陈树湘受福建军区委派来到曹坊,对独立5团进行加强训练,准备组建独立师。5月底,独立5团开往里田打击反动团匪,回师途中,经过草坪村,遭马火石匪部拦截战利品,双方展开激烈交战。原本马火石为主动出击,不想独立5团来一个猛虎反扑,马火石匪部100多号人一击即溃,此役消灭敌匪6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驳壳枪2支,马一匹,活捉匪首马火石的母亲及小老婆。马火石在众匪的掩护下,带着十余人枪逃脱。
中央局6月22日会议《苏区中央局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计划》中“扩大红军的计划(7、8、9,3个月)”要求“独立5团(宁化)800多人”③。陈树湘根据上级指示进行扩红工作,在曹坊浦尾坝召开动员大会,发动群众自动参军。当即曹坊区模范连响应,随后游击队、区苏警卫班陆续补充进独立五团,队伍迅速扩大到近1000人,二个营八个连④。独立五团在曹坊训练了一个多月后,7月初开往长汀馆前竹首里,回转到连城四堡攻打马贤康还乡团。独立5团包围了四堡之敌马贤康反动还乡团,此反动团匪不堪一击,不多时便击毙敌队长(外号江泥鸭子),毙敌20余名,俘虏数十名,缴枪100余支。独立5团在长汀、连城转了一圈,一路胜仗,缴获不少战利品。陈树湘发现这支队伍很有战斗力,信心加倍。
独立5团在陈树湘的指挥下,作战经验越来越丰富,愈战愈勇,每战必胜,渐渐的“虎五团”名声大震,在宁、汀、清、连边境让刀团匪和保卫团等反动势力不战而逃。
红独七师猛如“雄狮”
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7师(简称独立7师)是在宁化县城以独立7团和独立5团为主,包括宁化各地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力量组建起来的一支能攻能守、英勇善战的战斗部队。
陈树湘受命到达宁化建立独立师之初,独立5团便称“独立7师”,但未正式宣布成立。根据《关于扩大红军问题的决议》“宁化应成立2个团”的要求,此时号称的“独立7师”仅一个团。
1932年7月,张瑞标率独立7团开到曹坊与独立5团一起,准备开赴宁化县城进攻县城守敌马鸿兴匪部。根据作战部署,陈树湘率领独立5团和曹坊游击队从曹坊出发,经南城堡(现方田乡南城村)、李七坑(现城郊镇李七坑村)向宁化县城开进,南城堡和李七坑一带的游击队、赤卫队会同一起开往县城;张瑞标则率领独立7团从禾口(现石壁镇)出发,会同淮土、禾口游击队、赤卫队从西面进发县城;加上其他城乡游击队和赤卫队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县城,部队还未进城,驻敌早已闻风而逃。部队一枪未发便占领了县城,师部驻在县城小溪边。⑤
第二天,敌军获悉不是主力红军而且人数不多,便纠集保卫团、童子军、大刀会等约千余人,向独立7师发起进攻。下午3时左右,敌人利用大刀会、童子军在前面冲锋,马鸿兴匪部在后压阵,气势汹汹地冲来。待敌人进入师部阵地前沿,独立7师全体指战员奋起迎战,一阵猛烈炮火过后,使用大刀、刺刀与敌拼刺肉搏。令敌人万万没想到,“飞彪队”和“虎五团”联合起来则是如虎添翼,根本不是对手,陈树湘带领革命武装很快夺取了这次战斗胜利,消灭80多个刀团匪,活捉了200余人,缴获枪百余支,梭标、大刀无数。《红色中华》1932年7月14日第27期报道:“我红军配合工农武装,进攻宁化城,再击溃马鸿兴部,缴获步枪百余枝,占领宁化县城,残余白匪溃退,闽北团匪非常恐慌云。”事后,陈树湘感慨地说:“唉!马刀是有作用!”
攻下宁化县城后,独立7师在县城正式宣布成立,部队由参加攻城的地方武装组建而成,陈树湘任师长、范世英任政委,辖两个团:第一团由独立5团为主改编,团长邱国元;第二团由独立7团为主改编,团长张瑞标。每团四个连,师直属有机枪连、特务排、侦察排、传令排等,近2000人,隶属福建军区。
独立7师成立后,在城关整训,由于大刀、刺刀对付大刀会、童子兵很起作用,又能节省弹药,于是从各区乡运送铁块,发动全城铁匠打马刀。当年曹坊区苏总务处处长曹发火留下的回忆资料中如是记录:“当时曹坊还担运了二、三千铁去宁化给七师打马刀。”训练中,陈树湘号召全师指战员每人都使用一支枪和一把大刀,重点练习刺枪劈刀技术,以提高部队的实战技能。独立7师整训的同时,打击周围的民团等反动势力,扫清外围敌人。
8月8日,朱德、王稼祥、彭德怀在中央苏区整个军事布置的训令中指出:“红12军之64师配合独立7师消灭盘踞在宁化的马鸿兴匪部,相机占领宁化城后,再进攻宁化安远周志群匪部,发展闽北游击战争,扩大苏区”。8月20日,红12军及独立7师彻底消灭了县城驻敌马鸿兴部,占领了宁化县城。《红色中华》1932年8月30日第31期报道:“又我红军之另一部,与石城宁化之地方武装配合,于一九日占领宁化县城,该县团匪,于二十日,竟作反攻,企图返回县城,复被我军击溃,当场击毙匪众三四十名,缴获军械用品甚多,匪始无力再犯,四散逃窜云。”
1932年9月6日,《中央为宁化工作给福建省苏信》中要求“独七师的扩大到三团并且每团要充实起来,在他所负的任务上是有必要的,县苏应当利用革命战争的胜利与苏区的扩大来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充实七师的战斗力。”⑥宁化县苏根据上级要求开展扩红工作,独立7师扩大到3个团,并且每个团都得到充实,人数近3000人。
独立7师奉命到中沙、河龙、安远等地开展游击斗争活动。驻守在安远的周志群部一个营,修筑了碉堡等坚固的防御工事,镇守安远。9月26日,独立7师到达安远,立即对敌人进行围攻,组织一团发起几次冲锋,一连连长牺牲、副连长和指导员负伤,二连连长负伤、指导员牺牲。团长邱国元向师长请示,要求撤退,受到陈树湘师长严厉批评,邱团长只好带领战士发起第二次冲锋,指战员冒着枪林弹雨猛冲过去,全歼了敌人。此仗毙敌100多人、俘敌180多人,缴获步枪200多支、机枪4挺、花机关10多挺、驳壳枪20多支,弹药无数。但是邱国元团长在这次战斗后没几天,带了二、三个通讯员投敌去了,往建宁均口方向逃脱,转到清流投靠了卢兴邦部下。
10月6日至7日独立7师攻占清流,大获全胜。6日晚攻打大基头,先由张瑞标他们伪装成童子军,胸前挂着红肚兜,手枪藏在肚兜里,神不知鬼不觉,大摇大摆摸到了敌人营房门口,打死了三个哨兵,缴了三枝枪。独立7师攻进大基头,活捉童子兵数人,缴获步枪数枝。7日攻清流县城,张瑞标又一次带领张新添等五人,挑了一担柴,一担菜,化装成农民,在晨雾朦朦中划船到了浮桥头,城门开启,一个做豆腐的人出来挑水,哨兵见船上有人,大声喊问。张瑞标回答:“进城卖柴的。”敌人听口音不对,即开枪射击,船上战士一齐还击,张瑞标带头冲进城去,敌人几次反击,都被打退。陈树湘师长率独立7师随后攻进清流县城,缴获步枪三十多枝,还缴获了保卫团一面旗帜。独立七师曾多次用这面旗帜,引诱、麻痹过不少敌人,缴获过不少武器。《红旗周报》第52期报道:“闽西红军独立7师,于上月廿六日击溃周志群部于安远市,缴获人枪各50余。本月七日拂晓复进清流县城,毙匪及获枪甚多……”。《红色中华》1932年10月16日第36期报道:“独立7师于本月6日晚,进攻清流大基头,大获全胜,活捉团匪童子兵5名,缴获步枪8枝。7日拂晓进攻清流城,击毙大批团匪,缴获枪枝甚多,于是日上午占领清流县城,现正继续消灭该处团大匪。”
1933年2月,独立第7师进驻泉上,各团分散游击。师部与直属部队驻地前面是一座不高的山,后面和左右都是空地。一天拂晓,事先潜伏在山后的1000多名童子兵偷袭师部,哨兵发现敌情后立即鸣枪报警。师直属部队按照预定的战斗部署迅速占领了驻地前的山头阵地。待陈树湘师长离开驻地向山头阵地攀登时,一群童子兵露胸赤膊,胸前系着画有神像符的红肚兜儿,手执长矛大刀,口衔神符纸条,并呼呼地喊着向陈师长靠近,距陈树湘师长仅二百米。陈师长在警卫员的护卫下,迅速登上山头,沉着果断地命令指战员等待童子兵冲来,距离100米内才许放枪。待童子军进入有效射击区,陈师长一声令下,机枪、步枪“答答”响起,前面的童子兵纷纷饮弹倒地,后面的童子军见状,吓得四处奔跑逃命。独立7师很快击溃了童子军的进犯。⑦《红色中华》1932年2月25日第56期在“宁清红军击溃泉上刀匪”中报道:“十日前言捷电,宁化清流大刀会童子军,集中千余人,企图进攻我红军,以援助泉上土围内的豪绅地主反动武装。激战二小时,敌全部溃散,毙匪十余,伤匪数十,缴获步枪数枝,子弹千余发,军用品无算,我方毫无损失,当时土围内地主及反动武装,欲乘机冲出,给予迎头痛击。击毙匪数名。余匪仍退守土围,现正围攻中。”
此后,独立7师转战建宁、泰宁、将乐、归化、清流等地,军威大振,令敌人闻风丧胆。为此当地群众传诵一首顺口溜:“红独七师,猛如雄狮,当者披靡,顽抗伏尸。”张瑞标作战经验丰富,指挥有方,被任命为副师长。
为了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革军委将兵力部署分东北、赣江、东南三个作战地域。东南作战地域宁、石、清分区指挥部设宁化,东南作战军总指挥兼政委叶剑英,独立七师归属东南作战军指挥。1933年2月,独立九师(汀连独立团扩编而成)编入独立七师开赴上杭旧县编入红19军,并于3月6日正式成立,直属福建军区。
在独立7师编入红19军后,为发挥原独立7师在宁化周边的军威,3月16日,由宁化地方武装和石城独立团合编新组建独立师,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新编独立第7师”。3月27日《红色中华》第64期报道:“在残酷的国内战争中,锻炼成了钢铁般的独立第7师已于十六日在宁化城正式宣告成立了……独立第7师成立后,当晚就出发进攻湖村、泉上的敌人获得胜利,毙敌数名,缴枪俘获均甚多。”(新编独立七师后缩编为独立七团)
“钢铁之师”坚如壁垒
被誉为“钢铁之师”的红5军团第34师是以红军独立第7师等战斗力很强的闽西地方部队组建的红19军改编而成。
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第一方面军所属的独立军团的通令》要求:“福建军区之十九军改为十二军团之三十四师。”(红十二军团后未组建)⑧红19军奉命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周子昆,政委谭震林兼,辖三个团,即:100团(团长韩伟、政委范世英)、101团(团长陈树湘、政委杨一实)、102团(团长吕贯英、政委程翠林)。7月5日,东方军进入宁化,开始入闽作战。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34师编入东方军序列,配合东方军攻占了宁化泉上土堡。红34师以安乐为指挥中心,派队向马家围、连城、雾阁激进,并破坏安乐、长校一带堡垒,加紧在安乐、田源、长校一带征集器材,赤化领土。随东方军征战连城、永安和闽北等地,收复了大片的苏区。此后,红34师还到夏茂、高桥开展新游击队活动于将乐河地带,掩护东方军撤退。10月下旬,中革军委对红34师领导进行了调整,由彭绍辉任师长、程翠林任政委、袁良惠任参谋长、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归属红七军团指挥。红34师奉命参加江西南昌东南地区的浒湾战斗,负责担任增援作战任务。浒湾战斗中,由于守敌顽强,敌人增援部队赶到,未能攻克浒湾,红军主力撤退。撤退时,红34师归属红5军团指挥,掩护红1、红5军团安全撤出阵地。
1934年3月初,红34师随红5军团在闽赣省黎川县城以南的团村一带进行设防,阻击敌汤恩伯纵队向南进攻。在团村这一战,红34师坚守阵地连续作战六、七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给敌予有效杀伤。3月中旬,师长彭绍辉在光明曹地狙击战中负伤(后调任),中革军委任命陈树湘任师长、程翠林任政委、王光道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4月下旬,红34师奉命坚守闽赣省泰宁县城。进攻泰宁的敌人是蒋介石主力汤恩伯纵队的88和89师,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红34师全体指战员同仇敌忾,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并给敌予重创,终因敌强我弱,红34师奉命撤出泰宁县城。5月初,红34师奉命在泰宁县梅口地区设防,阻击敌人向闽赣省建宁县进攻,利用有利地形,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坚守阵地数日。从梅口撤出战斗后,红34师奉命开往赣东南,先后参加了广昌县高虎脑、驿前战斗。
7月,红34师在长汀河田、山洲打垮国民党政府军卢新铭部后,乘胜出击武平国民党政府军钟绍奎部一个旅部,包围了敌人驻地钟堡。张瑞标(一说任副师长)要求亲自带领一支三十人的精选突击队前往,一连摸掉敌人五道岗哨,因一战士不慎滑入田里发出响声,敌人一阵机枪,张瑞标不幸中弹倒下,临牺牲前,他对战士说:“我已革命成功……,你们要继续努力向前,坚决消灭敌人!……共产党万岁!……朱军长万岁!”。张瑞标的牺牲是部队的一大损失,全军上下无不为之流泪。张瑞标的英雄事迹被传为佳话:“百战沙场逞英豪,胸怀革命志冲霄。敌闻名字尽丧胆,勇赛当年俊马超。”红34师全体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奋勇杀敌,取得一次次战斗胜利。
9月19日,红34师奉命开赴赣南兴国县城以北的高兴圩地区,参加阻击敌周浑元纵队的战斗。这是红34师在中央苏区战场上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由于形势日益恶化,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和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