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我们走进原中央苏区福建省连城县朋口镇李庄村时,李土木、杨华玉夫妇俩正在耐心地喂老人吃稀饭(如图)。老人边喝稀饭边说,“刚好,不冷不热。多亏有你们俩公婆呀。”
老人名叫李七孜,出生于1914年,是福建省连城县最后一位百岁老红军。老人有5男2女共7个孩子,基本生活在次子李土木家。由于年龄和战时腿部受过重伤等原因,近三年,难以下地活动,只能卧床静养。全靠身边的李土木与儿媳杨华玉夫妇俩悉心照料。
目前,县里开展“五个十佳”评选活动,朋口镇党委、镇计生协会和镇计生办人员,专程来到李庄村,主要是了解计生协会会员李土木与杨华玉夫妇俩精心照料百岁老人的情况。“李老前辈,我们来看望您。要养好身体,健康长寿。土木、华玉,你们夫妇俩照顾老人辛苦了。”
李土木憨厚地说,“照顾好老人,是儿子儿媳的本份。还是多宣传他老人家吧。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一位扛过枪、打过仗、负过伤、当过乡长的老红军战士。”李土木真是一位朴实的农民。
李土木、杨华玉夫妇俩今年均已62岁。“受过战伤的父亲,为了中国革命与土地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拼命地工作。为扶养子女,勤奋劳作。我们伺候好老人,就是让他安享晩年”。
“老人腿伤复发,长期卧床。天冷了,是华玉为老人加铺棉垫,装好暖壶,随时保持被窝温暖;热天到了,保持室内通风凉爽”。李土木诚实地把这些“功劳”全记到老伴身上。“老人行动不便,是土木抱他老父亲到室外晒太阳;老人小便失禁、拉红,是土木为他老父亲更换衣裤,擦洗身子。”杨华玉也同样叙述着丈夫李土木对老人的孝心。
老人舒心地说,华玉真是好儿媳。是她细心调理好饭菜的咸淡口感与温度,不厌其烦地为我喂饭、喝水。我每天换下的衣服,是华玉认真洗涤,保持平爽柔软。我满足了。
“我老父亲平常不爱说话,对自己的事讲得很少。”李土木邀我们到客厅喝茶,“老父亲是很苦命的,家里是雇农。他1岁时丧父,13岁丧母,八九岁就给人当长工。”李土木取来一张发皱的宣纸摊平在桌上。这是一份写于1952年11月29日的“报告”。这是当年由我父亲口述、请别人代笔,向组织汇报个人情况的草稿。在微黄的宣纸上,依然清晰的字迹,记录着百岁老红军参加革命的曲折经历。
1930年,16岁的李七孜在家乡李庄村加入红军游击队,后转入福建省红军正式部队。1931年在长汀一带的一次战斗中受重伤。子弹进入腹部,穿过整个肚子,肾都穿透了。经过红军医院治疗,第二年李七孜又参加了红军第五军团机枪连。“那段时间,我父亲约隔一星期就能见到毛泽东、朱德。父亲告诉我,当年,朱总司令穿的衣服都是补丁,骑着高头大马。”讲起父亲这段经历,李土木言语中也带着自豪。
不久,李七孜所在的部队奉上级命令开赴广东。在南雄水口战役中,李七孜又不幸左腿被炮弹炸伤,留下终生行走不便的残疾。两次负伤的李七孜,被安排在后方工作。1934年,由于身体有伤,李七孜没能参加红军长征。继续在丛林中打了几个月的游击后,部队化整为零,我父亲曾化装到邻近村子打过长工。1939年,我父亲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到广东前线参加了抗日战争。在李七孜的纸质“报告”草稿中,有一段描述自己这时期的经历:“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同时,并在部队里团结爱国分子,宣传共产党的政策。”1942年,由于旧伤复发,李七孜被遣送回乡,继续帮人打长工,直至全国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