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田长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回忆翻越仓德山、打鼓山
此时,我的病好了,又抢着背起了炊事班的大铁锅,跟随部队又翻过了几座雪山,当我们翻过了第四座雪山、海拔4164米的昌德山后,到达了打鼓山下的打鼓村。就在部队做登山准备的时候,特务队的肖队长让我和炊事员张金荣留下,照顾保卫局各单位一些患病和体弱的同志,待后面的收容队来了,再跟上一起走,设法归队。
于是,我们就留在了打鼓村。这里是藏民区,由于藏民不了解红军,把粮食都埋了起来,人也跑了,甚至还在森林里和隘口处向我们放冷枪,敌人的骑兵也常常袭击我们。但我和张金荣决心要尽全力帮助伤病的同志渡过难关。我们商定: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千方百计完成照顾伤员的任务。
我和张金荣一天到晚不是去找粮食,就是去剜野菜,尽心尽力地照顾这十几个伤病员。我还想办法做了个鱼钩,学会了钓鱼,用钓到的小鱼给伤病员烧鱼汤喝。但是由于一无粮,二无药,几个重病号眼看着不行了,我们天天盼望着后续部队的到来。虽然我俩尽了心,几个伤势很重的同志还是陆续牺牲了。我们难过极了,流着眼泪掩埋掉战友的遗体。特别是我们炊事班小赖牺牲的那天,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跑到森林里放声痛哭了一场。他在雪山上救了我,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战友救命之恩。
十几天后,后续部队的收容队终于来了,他们接收下幸存的七八个伤病员。我们又跟随部队北上,并在到达毛尔盖时,终于追上了特务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由于我们时间有限,无法乘坐景区的旅游车来回游览。我去联系景区办公室,希望能够放行我们自驾车游览,或单独包租景区的旅游车游览,均被拒绝,无奈。
以下是我重走四方面军长征路时进入达古冰山景区时的记载。
进入达古冰山景区。在《红军长征在景区路线图》中所示路线(图示红色虚线):昌德雪山→红军宿营地→红军湖→下达古藏寨→泽娜措→红军桥→上达古藏寨→达古雪山→毛儿盖。
一方面军一军团和四方面军三十军各一部组成的先头部队是在1935年7月初从三打古出发,翻越打古山(拖罗岗)向毛尔盖进发的。7月23日,红军中央领导机关和大部主力(从芦花回头向西)分批经昌德梁子,翻越打古山北进至毛尔盖,另一部红军(向东)由泽盖过河,翻谷汝山经扎窝、晴朗、达盖翻山去毛尔盖。
我们在景区的乘车点出发,也看不见昌德雪山(被眼前高大的山梁遮挡住了视线),首先到达的是红军宿营地。铭牌说明:“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邓小平、叶剑英、彭德怀、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翻越了长征途中第四座大雪山昌德雪山,当时,他们在此安营扎寨、起灶熬饭、饮马喂水后翻越了达古雪山。”
路边是下达古村(三达古村之一)。
接着到达红军湖(和泽娜措湖相连)。
随后,看见前方横跨在达古河上的藏式廊桥(风雨桥),这就是红军桥。当年经过激烈战斗,红军夺取了这座桥,打通了翻越达古雪山的通路。过桥向东的小路伸向山坳中,这就是当年中央红军翻越达古雪山、往毛儿盖沟去的小道,只不过现在铺设了水泥路面。桥上方的山坡上是上达古村藏寨。
红军桥匾额上的红五星以及金色大字,表明红军桥是重新建的。
在红军桥的廊桥里布置着展板。其中有一幅“红军参加长征的部队”列出了长征途中各时期的兵力(人数)。
红军桥前有一处不显眼的石刻标语“红军借路黑水北上,是为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西路军司令部”。我觉得不是当年的红军标语,应该是后来制作的。红军桥头有说明牌:“1935年7月7日,红军在此地与反动势力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夺桥战斗,消灭了反动势力,最终翻越达古雪山(海拔4752米)。在达古雪山下的毛儿盖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藏族同胞为纪念红军,称此桥为“红军桥”。
继续前行,路过一片殷红的石滩(这之前,我仅在海螺沟见过类似的石滩)。
随后到达达古湖湖边,静谧的有些令人不安。有些遗憾的是,人迹这么稀少,我盼望见到的野生动物却无一露面哦!
后面的行程就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了——海拔急剧升高!眼前的登山栈道几乎没有游人涉足,因为这太需要体力、时间和毅力了,还需要必不可少的适应高海拔的适应力。
我掂量掂量自己,当然自觉地选择乘坐缆车登顶。要知道,这里的缆车可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缆车哦!由于时间尚早,只有我一个人乘坐缆车,穿过云海,到了冰川的观景台。
壮观的冰川,6月的积雪依然有寸把厚。
孤零零地我一人,幸亏背着三脚架上来的,得以自拍。观景台平台上的石碑上镌刻“挑战自我 4860米”。
我回首向远方望去,云海一片,雪峰和云层几乎等高了,云雾遮蔽了一众雪山,虽然我看不见它们,但父亲田长华总是念念不忘当年翻越的那些大雪山就在那里!红军多次翻越这里的雪山,留下了永不泯灭的足迹。
我们离开达古冰山景区,往黑水县城方向开进。
我们自驾已经重走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号《重走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