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兵变革命人物连载(一)
刘林圃(1909-1932)
陕西耀县人,又名景文、景仪,化名张庆云。1926年入黄埔军校湖南分校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领导两当兵变。后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军委书记、组织部长。1932年秋在西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杀害。
青少年:刘林圃幼年丧父,12岁起就读于石人小学和县立高小。后因闹学潮被开除学籍,辍学回家。
1925年-1927年:1925年到河南开封,在国民军第二军当兵,不久被提升为团部书记官,部队转战到直隶省时任营部军需官。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长沙)分校(又称黄埔三分校或长沙分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刘林圃被中共组织派往直隶省滦县、唐山等地做工运和兵运工作。
1931年:1931年,刘林圃任中共天津市委军委书记。不久被捕入狱,宁死没有暴露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同年秋,经友人营救获释。出狱后回到家乡耀县,经张仲良、杨在泉介绍并经上级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安排在家乡秘密开展农民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刘林圃写了《满洲问题与中国》的政论文章,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革命历程:1932年1月,刘林圃通过同学关系到中共领导的西北反帝同盟军的驻地——甘肃省正宁县三嘉塬看望谢子长等友人。通过交谈和耳闻目睹,他发现这支新成立的革命军队里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回去后即向中共陕西省委写了一份《意见书》,认为西北反帝同盟军的名称有些“灰色”,旗帜不够鲜明,建议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提出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省委负责人亲赴耀县找他面谈,赞扬《意见书》,决定改西北反帝同盟军的名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采取措施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并将刘林圃调至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任秘书。刘林圃到省委军委工作后,十分关心陕甘游击队的建设,积极协助省委选派党员干部去充实陕甘游击队;还多次派人为游击队送文件、情报和物资,在西安热情接待向省委和军委请示汇报工作的陕甘游击队负责人谢子长、刘志丹等,积极帮助解决游击队伤病员的医疗困难。
同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在杨虎城部第十七路军唐嗣桐旅二团一营发动兵变,兵变后将部队带到旬邑一带与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会合,壮大红军游击队力量。刘林圃受命以省委特派员身份领导和指挥这次兵变。3月下旬,刘林圃到达部队驻地—凤县双石铺,当晚在中共一营委员会(书记习仲勋)会议上传达了省委的指示。会议决定由刘林圃具体指导营党委领导兵变,并决定了部队行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和陕甘游击队会合的路线等。4月1日晚,在甘肃省两当县城北门外的一家骡马店召开营党委扩大会议,全体党员干部参加。刘林圃在会上传达了省委发动兵变的指示,和习仲勋一起指定了各连临时负责人,并分配具体任务。会后开始行动,经过一段战斗,打死了几名反动军官,拉出三个连共有200人左右的队伍,胜利实现了兵变的第一步任务。
第二天上午,起义部队到太阳寺。营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成立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刘林圃任政委,许天洁任指挥,习仲勋任中共队委书记。随后立即北进,先后取得了通洞、赤沙、香泉、高崖、花花庙和页岭等战斗的胜利。当部队行至麟游、永寿交界的岳御寺一带时,与盘踞在该地区的土匪头子王结子部遭遇。经过激战,虽然歼灭不少匪军,终因众寡悬殊,加之弹尽援绝,游击队被打散。
两当兵变失败后,刘林圃由乾县辗转回到西安,向中共陕西省委详细汇报了兵变的经过和失败的教训,并作了自我批评。随后,刘林圃在省委军委负责组织工作,协助省委筹划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还调派一批党员到驻在陕甘的杨虎城部和民团中开展兵运工作。
1932年牺牲:1932年9月下旬的一天,刘林圃在西安民众教育馆前的阅报栏看报时,被叛徒发现告密遭捕,押往军法处。军法处施以酷刑要他供出省委的机密,他义正辞严地说:“要打要杀随你们的便,要我叛党是痴心妄想!”并怒骂法官的愚蠢和叛徒的无耻。国民党军警无计可施,最后以“山东匪首张庆云”的名义,于同年9月26日将刘林圃押赴西安习武园杀害。刑前,刘林圃痛斥国民党蒋介石的罪行,不断高呼“打倒国民党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两当兵变革命人物连载(二)
吕剑人(1908—2002)
陕西省乾州(今乾县)人。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至1930年,先后担任共青团乾县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华县县委书记、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31年至1936年5月,在国民党十七路军中从事兵运工作,任省委军委联络员、沿河地委委员。
1932年,吕剑人参加和领导了“两当兵变”。兵变失败后,在西安被捕,后以“兵变胁从罪”(军事犯)判刑10年,1936年夏假释出狱。在狱中,他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
1936年至1949年4月,先后任中共西府地委书记,省委特派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陕西工委统战部部长、南线指挥部政委、西府工委书记兼西府总队政委等职。1949年5月至1952年10月,任宝鸡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2年10月至1978年,先后任中共新疆分局统战部部长、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监委书记、常务书记。1978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委常委。1979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同年12月补选为政协陕西省主席兼党组书记。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2002年11月10日,吕剑人在西安病逝,终年94岁。
两当兵变革命人物连载(三)
左文辉(1909— 2014)
陕西省三原县独李乡人,生于1909年3月4日。于1925年参加革命。1930年2月,在杨虎城陕西省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三连当兵,后担任排长。1930年9月由习仲勋、李特生两位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4月参加“两当兵变”,部队改编为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后任三连副连长。兵变失败后,去甘肃找到李雨初(陕西省委领导人之一),接上组织关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与党失去联系。1936年冬,经习仲勋、张剑颖两同志介绍,于1937年2月参加了陕北红军。1937年6月恢复党组织关系。1940年参加了淳化县和旬邑县的反摩擦战斗。1941年在耀县保安大队工作,先后调往关中司令部当参谋、陕甘宁边区新宁县保安大队任大队长。1942年参加关中司令部整风运动。1945年7月23日,奉命率领部队坚守爷台山六天五夜,多次击退数倍于我军的敌人。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间,调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二团任参谋长。1946年6月,调往陕甘宁边区绥德军分区担任教导大队队长兼政委。1946年9月被延安联防司令部派往横山起义部队骑兵第六师,先后担任一团和二团副团长、团党委书记。先后参加西窑战斗、旬邑县战斗、蒲城东永丰镇战役、百良镇东城战斗、荔北战役等。1947年至1949年,先后在大荔军分区、渭南军分区担任区参谋长、党委委员,1951年春至1958年,先后任西北公安部武装处副处长、公安部党组成员、青海省公安总队副队长、青海省兵役局局长、省军区党委委员。1955年授上校军衔。并授有:红军时期奖章、抗日战争时期勋章、解放战争时期勋章、解放西北功臣章、解放西北纪念章各一枚。1958年2月至1963年,任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保留军籍),党组副书记,负责全盘工作。1959年转业。1963年调回陕西工作,任陕西省政府视察专员。1982年离休。1986年6月经中央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
两当兵变革命人物连载(四)
李特生(1906—2000)
又名李特森、李世珍、李勉之,陕西扶风县人,高中文化程度,家庭出身中农。1926年10月在陕西三原渭北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2月在陕西省党部政训班任学员,同年3月被党组织派往陕西咸阳做农运工作,任农筹会委员、特派员;1927年6月在陕西蓝田做农运工作,任农筹会委员、特派员;1927年9月至1928年3月在甄寿珊部教导营做党的地下工作,任学员、教导员;1929年12月参加周户农民起义;1930年1月在西北民军九支队任书记;1930年冬,在警三旅第二团一营任营党委书记;1932年4月参加领导了“两当兵变”,后任排长、连长;1932年10月参加了敌甘行署干训队兵变(蒿店兵变),任支书、班长;1933年4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兵委书记;1933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西路视察员;1934年在家乡任教;1936年5月在家乡做党的地下工作,任支书;1937年2月在陕西乾县做党的地下工作,任支书;1937年7月在陕西铜川、宜君、耀县做党的地下工作,任特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李特生同志于1938年1月,在抗日义勇军26师26团任支书、支委;1944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教导团任军政委员、教员。
解放战争时期,李特生同志于1946年9月,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军分区保6团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西路纵队4支队任政委;1948年4月,在西路纵队2支队任政委;1948年7月,在中共陕西扶风县委任委员、武装部长;1949年3月,在陕西军区彬县军分区卫生部任政委。
建国后,1950年5月,李特生同志在陕西军区宝鸡军分区卫生部任政委(正团级);1951年7月,在解放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教系任政治教员(正团级);1952年7月,在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教授会任政治教员(正团级);1958年8月转业到甘肃工业大学工作,任马列主义教研室负责人。1979年8月在甘肃工业大学离职休养。1984年10月经中共甘肃省委批准,享受厅局级离休待遇。2000年6月1日下午4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陕西临潼逝世,享年95岁。
李特生同志1955年9月在解放军后勤学院被授予少校军衔。1956年4月被授予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三级解放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