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牵衣袖, 一步一回头。 山山岭岭唤我回, 一石啊一草把我留。 啊,再看一眼大别山, 万般情思胸中收。 缤纷的山花呀 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 挺秀的翠竹 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 啊,再见了大别山, 你牵去我的一颗心,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相逢又分手, 握别众老友。 男女老少皆叮咛, 盼我啊隔年再来游。 啊,再看一眼好乡亲, 音容笑貌心中留。 慈祥的大嫂啊 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孙儿, 白发的大哥 让我祝福你健康长寿。 啊,再见了乡亲们, 大别山呀养育了我,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三十多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久久回荡在神州大地,尤其是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不分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这支歌。多少人为之心动,多少人为之心醉。每逢重大节庆之时,更是久唱不衰。如今《再见了,大别山》,己成为一部红色经典流传于世。
2015年10月13至18日,《再见了,大别山》的词作者、著名诗人、词作家王和泉老师,在大别山红色旅游联盟秘书长叶丙勇同志的陪同下,再次踏上大别山这片红土地。二人轻车简从,驾驶一辆国产江淮越野车,重访大别山。
他们走访的第一站是安徽金寨。当年王和泉老师曾在大山里采风,这次看的是农村新貌,参观了金寨县新城区、红军广场等地。第二站来到河南固始,参观了大别山新农村旅游景点。第三站在河南新县,参观了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大别山干部学院。第四站王和泉老师来到了他魂牵梦萦三十五年的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
10月16日上午,王和泉老师来到红安县七里坪镇。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是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刘昌毅等143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故乡。在七里坪镇长胜街那古朴的门楼前,王和泉老师驻足良久。啊!今天终于圆了他的一个梦,来到了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沿着光滑的石板街道,走进硝烟散尽的长胜街,王和泉老师看得十分仔细。在七里坪工会旧址、秦绍勤烈士就义纪念碑、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红军中西药局旧址、郑位三生平陈列展览室、列宁市苏维埃政府合作社饭堂旧址、列宁市经济公社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和红四方面军纪念馆这些红色景点,王和泉老师不停地忙着拍照,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解说,不想漏掉一点东西。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里边,王和泉老师站在黄安战役作战地图前沉思默想多时,好似闻见红军战士的阵阵冲锋号角。随后,王和泉老师又来到七里坪镇盐店河村,参观了秦基伟将军故居和将军的生平展。
午饭时间,我和红安文联主席江河、音协樊祖林、张剑明及赵少东、周晓冬、李先员等文友一起,在一间简朴的农家饭馆接待王和泉老师,他一边吃着烤熟的红安苕(即红薯),一边向我们讲述着《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徐向前元帅回到大别山,在视察武汉军区时曾给军区政治部的同志说:“希望你们唱一唱大别山,大别山的红军同样可歌可泣,希望你们能够创作出一部像《长征组歌》那样的作品来。”在接受军区首长交给的艰巨任务后,当时还十分年轻的作曲家雷远生于1980年5月来到了安徽寻求合作伙伴,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银星同志就将雷远生介绍给同样还很年轻的词作家王和泉。于是,两位年轻的作者就如何完成任务,共同创作好歌颂大别山革命传统的音乐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商讨。当时,王和泉老师在安徽省广播事业局工作,他说很想到大别山老苏区的将军县红安以及新县一带体验生活,采访一些老红军。可是,由于工作繁忙和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未能成行,只能就便到安徽金寨、霍山体验生活。1980年10月,王和泉老师第一次自费深入同样称为将军县的老区金寨县体验生活,1981年5月立夏节期间,王和泉老师第二次自费来到金寨与霍山采访,于6月初创作出这部声乐套曲《将军的摇篮一一大别山抒怀》的歌词。随后雷远生老师于6月初又来到安徽,带着王和泉老师交给他的6首歌词,深入到金寨县采风并进行创作。10天后,完成全部作曲任务的雷远生老师,离别王和泉老师返回武汉,立即着手进行录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并确定由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老师首唱。当时吴雁泽正出访日本,回国后就立即排练演唱。1982年9月在武汉首次录音,10月由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出。1982年年底,武汉军区在湖北省委小礼堂,向徐帅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演出非常成功,受到了徐帅的肯定和表扬。1983年5月,套曲在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向社会发行,9月由安徽电视台拍摄成音乐电视剧《将军的摇篮》,由吴雁泽主演将军一角并首唱全部6首歌曲。1983年12月31日晚8时10分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间播出,社会反响热烈,其中《再见了,大别山》这支歌成为压轴之作,影响最深、流传最广。《将军的摇篮》由中央电视台一套(综艺频道)于1983年12月31日20:10至21:00时,在全国首播。
转眼3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王和泉老师再次踏上大别山这片热土,终于来到了红安,了确心底一桩多年的心愿。他对席间的朋友们说:“是这首歌让我与很多歌曲爱好者成为了好朋友,也是这首歌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大别山。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大别山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农民运动极为活跃的地方。这里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一个重要战场,二十多年红旗不倒,走出了34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红安籍授衔的将军就有80位,是名付其实的第一将军县。大别山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三百六十调情歌板腔、采茶戏、高腔、采莲船、高跷、风行庙会,还有南调花鼓、北调花鼓、说说唱唱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我们开展文化传播和创作的艺术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