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王和泉老师拜谒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他深情地弯腰行三鞠躬大礼,缅怀鄂豫皖苏区13万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在赤卫队员和红军战士的雕塑像前,他不停的拍照,收集资料。当看到徐向前元帅1978年11月的题词“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的革命烈士们不艰险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高高镌刻在纪念碑上,王和泉老师显得异常激动,他高兴地对我说:“来,给我在徐帅的题词前照个相作为留念,没有他老人家的提议,就没有《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的问世,我要感恩徐帅啊!”我立即调整好相机,给王和泉老师拍了一张照片,背景就是刻有徐帅手迹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背面,王和泉老师眼望碑文,轻轻地哼唱着:“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他动情地说:“革命就是有所牺牲,铜锣是大别山革命的号角,今天看来,铜锣更是革命的象征。”随后,王和泉老师走进革命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在《大别雄风》雕塑前,在《清水塘会议》复原陈列前,在《黄麻起义》半景画前,在《皖西烈焰》塑像前,他认真听讲解,仔细看展板,不时询问鄂豫皖苏区一些重大革命事件的情况。最后,王和泉老师久久伫立在大别山四位革命母亲徐正修大妈、夏文先大妈、兰桂珍大妈、周家姆大妈的相片前,仔细询问了解她们的事迹,他说:“大别山的革命很不容易,是无数个兰大妈、徐大妈这样的革命母亲的无私奉献,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加红军,才换来今天的胜利。大别山的革命母亲值得我们去讴歌。今后,我们要多创作一些反映大别山革命母亲的作品。”接着,王和泉老师又瞻仰了董必武纪念馆和李先念纪念馆。
10月17日上午,王和泉老师一行来到红安县高桥镇,首先参观了亮剑将军王近山故居和将军的生平展。在王近山将军故居门前的百年红枫树下,他对红安县旅游局夏红胜局长说:“红安实在是太红了,两百多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里才是真正的将军摇篮。”接着,他将新近重新出版的声乐套曲《将军的摇篮》的光盘赠送给红安县旅游局,并对夏局长说:“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六市三十六县,三省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红色文化历史渊源深厚,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帮助老百姓致富也大有益处,我愿意看到红安的旅游业在大别山再响铜锣。”夏红胜局长连声称谢。大别山是那样的淳朴和宁静,红安是那样的亲切自然。王和泉老师再次走进大别山,在红安还参观了红安将军影视城、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字里行间跳动着的音符,寄托着老将军对大别山的浓浓乡情,表现了当年几十万红军战士参军参战时的壮举,渲染了老将军离别故土几十年后,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时激动不已、分别时又依依不舍的拳拳赤子之心。王和泉老师这次重访大别山,看到现在的大别山正在进行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唱着《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梦回大别山,建设大别山,开发大别山的旅游资源,推介大别山红色旅游文化、人文风光,展现大别山区的新变化,正在谱写一曲曲新的篇章,他十分欣慰。当年创作《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时他年仅32岁风华正茂,而今两鬓染霜,已届花甲,不禁感慨万千。
17日下午,王和泉老师离别红安,奔赴安徽霍山。临别之际,他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红安,我还会再来的!”我说:“好,明年春天,请你来看红安的映山红。”当日晚,我收到王和泉老师的微信《再访大别山》诗一首:
三十五载留夙愿, 而今畅游大别山。 青岚处处写遗迹, 秀水弯弯著新篇。 胸酿宏章寄诗书, 笔载柔情醉云天。 梦中似闻铜锣响, 从此心乡是红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