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也是今天仍然被我们传唱的经典红歌。这首歌曲由著名诗人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
南泥湾这个地方实在太有名了,它乘着歌声,飞到了人们的心里。人们唱着南泥湾,心里念着南泥湾。来到延安的第二天一早,我带领大家乘车穿过延安城区,径直朝南泥湾奔去。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大多数人是通过这首传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南泥湾》了解南泥湾的。可在1941年前,当时的南泥湾流传有这样的俗语:“南泥湾啊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山鸡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其实,10年前我就到过南泥湾,这次只是陪红色考察队员再来。因为,如果到延安,没有来过南泥湾,一定非常遗憾。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1941年春天,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率领战士们开进延安城东南的南泥湾——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开始在这里实行军垦屯田。短短三年之后,“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就这样诞生了。
经过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1945年的耕地面积比1938年扩大了七成;公营工厂由1个增至77个,职工达12000多人;先后成立了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土产公司等商品流通公司,店铺由123家发展到473家。位于延安城南关的新市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被时人称为延安的“列宁格勒”。
在粮田对面,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写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石碑、大生产劳动的人物雕塑群,正在无声地记录着那曾经火热的历史。
当年,党中央为什么要将大生产运动选在南泥湾?原来,是基于保卫延安和不与民争地两个原由。 记得10年前我第一次来南泥湾时,给我义务讲述南宁夜晚故事的是一个叫邢丹东的老人。
印象中,邢丹东是陕北子洲人,1979年来到南泥湾农场工作,同曾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职的老红军高万树成了忘年交。从高万树老人口中,他知道了很多南泥湾的故事。从南泥湾农场退休后,邢丹东就开始潜心研究南泥湾历史,算是个“南泥湾通”。
“当时的封锁实在是太严了,很多物资都进不来,只能自力更生。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生存,可以说是想尽办法来发展生产。”那一次,邢丹东告诉我,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及其控制的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国民政府的军饷,以及中共在国内外筹集的捐款。1940年至1942年,连年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军队供给濒于断绝,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进行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
据史料记载,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更是停发了八路军的全部军饷,并禁止外界汇款汇往边区。毛泽东在回顾这时的情形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事实上,当时华北地区均遭受连年自然灾害,濒临断粮的危机正在各个抗日根据地蔓延。 为坚持抗战,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1940年2月10日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
于是,1941年3月,三五九旅遵照“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王震的带领下,分三路浩浩荡荡从绥德警备区开进了南泥湾。当年,在南泥湾进行生产和举办农场的还有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央党校等单位。
第一是保卫延安。南泥湾是外界到延安的必经之路,是延安的南大门。当时的南泥湾,森林茂密,荒无人烟,野兽出没,是土匪理想的生存地。他们和国民党顽兵游勇经常来骚扰边区百姓和打劫过往商旅。为了确保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需要一支部队来长期驻守。这时的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的历史使命就是保卫延安的南大门,保卫党中央。
第二是不与民争地。据史料记载,南泥湾在一百多年前曾是人烟稠密地区,土地肥沃,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但由于清朝政府制造回族和汉族人之间的民族矛盾,相互残杀,到民国初年军阀横行,土匪抢劫,百姓无法生活,相继逃亡后,这里才变成了一片荒山野岭。但其实这里的自然气候还是不错的,在这样的地方发展生产,不打扰老百姓,不与民争地。同时南泥湾是汾川河的发源地,水源充足,正是开展大生产的最佳地带。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奉命进驻南泥湾,执行保卫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光荣使命。那时,三五九旅大生产的口号是“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线之外”,上自旅首长,下至炊事员,饲养员一律参加生产。并强调干部要以身作则,在生产中不是指手画脚,而要动手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