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荒生产中,战士们拜当地农民为师,请农民当他们的农业生产老师。南泥湾著名劳动英雄朱玉寰,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还常不辞年高来部队指导农业生产,和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深受将士的尊重。后来朱玉寰要求参军,当即得到王震旅长的批准,委任他为旅生产副官。三五九旅还邀请边区著名劳动英雄吴满有、杨步浩等来部队当教员,开设“临时训练班”。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到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一幅幅壮丽的反映大生产运动的画卷。透过这些黑白影像资料,三五九旅官兵们开垦南泥湾的镜头似乎浮现在眼前。而开展大生产运动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官兵们没有房子住,只好用树枝搭起草棚临时居住,因为漏风、漏雨、漏光,战士们风趣地称之为“三漏”茅屋,把自己则比作了身居茅屋中的诸葛亮。为改变当时的状况,战士们边开荒、边突击打窑洞。打窑洞的战士天不亮就钻到泥土飞扬的环境里工作,收工时汗水和泥土沾满全身,根本辨不清相貌。
在党中央、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1941—1944年,三五九旅在屯垦南泥湾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1944年全旅种田26万亩,收获细粮36000石,并上缴公粮10000石,实现了每人生产6石1斗细粮,1人1只羊,2人1头猪,10人1头牛的计划,达到了“耕一余三”。南泥湾到处呈现出“牛羊满山猪满圈,肥鸭满溏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的兴旺景象。战士们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往日的南泥湾,是大生产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和农垦精神的发祥地。现在的南泥湾,春季春花烂漫,百花怒放;夏季山清水秀,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秋季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冬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俨然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一路上,我们看到,南泥湾镇沟岔里是一排排窑洞式的新居,昔日尘土飞扬的沙石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土地依然广袤,粮食依然丰产。老区人民在先辈们拓荒创业的基础上,正乘着改革的春风,不断为它描绘着崭新的容颜。
当年,党中央、毛主席肯定了三五九旅垦荒的战绩。1942年12月毛主席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表扬了三五九旅的生产自救工作,大会给三五九旅奖了一面“发展经济的前锋”的锦旗。1943年9月毛主席和任弼时、彭德怀等一行用了五天时间对南泥湾进行了视察。1943年春节鲁艺秧歌队来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演唱了由贺敬之编词,马可谱曲的著名歌曲《南泥湾》,热情的歌颂和宣传了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的开发史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的,是战士们用撅头和钢枪,同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部伟大民族复兴的英雄史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为解放区扭转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战胜日寇的破坏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延安精神的具体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它将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巨大力量。
南泥湾成为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南泥湾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子孙后代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我国人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柱。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创造了过去的辉煌。南泥湾精神,也将创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