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在寒梅绽放的日子里(组图)
2013-05-29 11:36:38
作者:刘华苏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省委对父亲的历史问题进行了认真负责的复查,在浙江、江西、北京等地查阅了大量原始材料,找到了当年参与伏击、押送、审讯父亲的敌伪人员和同狱的难友,以确凿无疑的铁证,否定了敌人为了欺骗宣传而伪造的材料,作出了“刘毓标同志1937年3月被俘问题,已经审查清楚,没有问题。刘毓标同志被俘期间的表现是好的,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的结论,终于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真可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④

    梅花贵在丛中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⑤

    父亲母亲参加革命前,一个是江西贫苦农民,一个是上海产业工人。他们的根,深深地植于人民之中。他们的一生,永远不变的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始终持有的是对人民群众的赤诚。

    父亲母亲是劳动人民的儿女,终生保持了克己为民、勤俭朴素的美德。父亲一生没有什么嗜好,每到节假日,他最喜欢做的事,是坐在小板凳上,戴上老花镜,取出自备的工具箱,用参加革命前学到的木匠手艺,修理公家配发的家具。家中的门窗、桌凳,处处留下了他修缮的痕迹。

    1952年秋,毛泽东主席到徐州视察,装甲兵招待所预作主席的歇息地。主席历来睡硬木板床,而招待所没有。由于时间紧迫,又不能张扬外露,时任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的父亲便利用他的木匠手艺,亲自为毛主席做了一张木床。一个军政委保持工农干部的本色,放下架子当木工,被传为佳话。

    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进了城市,不要忘记乡下;住上楼房,还要想到农村。贪污腐化不能搞,铺张浪费不能干。一次出差在火车上,秘书订了三个普通的菜。进餐时父亲说,怎么搞了那么多花样?秘书解释道,三个人(包括警卫员)一人一个菜不算多,伙食费也没有超支。父亲深沉而严肃地说,你不要给我算账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还很苦,朝鲜还在打仗啊!我们还是自觉过点苦日子,能省几个是几个,要为国家分忧才好。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们不顾赡养老人和抚育六个正在上学子女的情况,主动要求减少薪金近百元,为当时月薪的四分之一。

    父亲母亲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常挂心头,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父亲的枕边,多年放着三件物品:手表、电筒、收音机。每天清晨、晚间,他都要准时收听“天气预报”。作为长期主管全省救灾救济工作的父亲,深知天气的变化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多少个风雪交加、电闪雷鸣的日子,父亲都亲赴灾区第一线组织救灾救济工作,好几次在灾区因脑部战伤复发昏倒,被随行人员送回来住院治疗。多少个新春佳节、万家团圆的日子,父亲都深入到鳏寡孤独和残疾人家中,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1964年,父亲去句容县农村检查工作。他不顾自己年迈并患有气管炎哮喘,和社教队干部一起,在社员家搭伙喝稀饭,晚间睡在稻草地上同盖一条被,夜里还给年轻人盖被子,深深地感动了基层群众。

    父亲母亲对普通群众始终是那样和蔼可亲、关怀备至。我和他们一起出门,他们对街坊四邻,无论是烧“老虎灶”(烧开水)的师傅、修鞋的工人,还是卖早点的小贩,都要点头致意,微笑着打招呼。用现在的话说,有很强的亲和力。

    母亲长期在工厂做组织工作。科室、车间的干部、党员来联系工作或咨询问题,她总是笑脸相迎,耐心解答。她常对机关同志说:“组织部门是党员、基层干部的‘家’。党员、基层干部到组织部门来,要让他们感觉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要让每个党员对组织有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这样他们才会向你讲真话、讲实话。”她常在支部书记例会上讲,党组织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对家在农村的、遇到自然灾害的、体弱多病在家休养和住院的职工,要和工会一起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她经常深入科室、车间,与工人师傅、知识分子促膝谈心,深受他们拥戴。“文革”中,厂里的群众自发地保护母亲,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对造反派说:“赵部长是好人!”

    把群众当作亲人,群众就会把你当作好人、当作自已人。这样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正是今天需要大力呼唤的吗?

父亲母亲和当水兵的华申大哥

    父亲母亲从未把子女作为私有财产,教育我们做对人民有益的人。为了从小培养我们热爱劳动的思想,父母带领我们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种菜、种玉米,和我们一起挑水抬粪。农民出身的父亲指点我们翻土、平地、整畦,教我们间苗、除草、灭虫,并且亲自撒种。

    1962年夏,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华申大哥从南京工学院毕业,没等学校分配,就怀着一腔热血,报名去东海舰队当了一名普通的水兵。不久,大学生分配通知书寄来,大哥被分到工程兵部队当干部。当工作人员向主管全省大学生分配的父亲请示,是否让华申回来时,父亲说,既然已经当兵了,就从士兵干起吧。父亲母亲及时给大哥去信,要求他坚定已经作出的选择,抛开名利思想,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干起。父亲还以自己的经历教育大哥:当年父亲是从中心县委书记直接转任红军独立团政委的,缺乏部队基层经历,这是一个缺憾。要大哥认真经受锻炼,打好人生基础。父亲母亲认为,必须经历风雨和磨炼,自己的儿女才能成长。

    我和华建当兵的坦克二师,是华东军区装甲兵的老部队。尽管部队首长都是当年的老战友、老部下,但父亲母亲没有为我们的入团入党、提干提职、工作调整给部队首长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张条子。

父亲母亲和两个当坦克兵的儿子

    当子女走上领导岗位后,父亲母亲仍很重视对我们的教育。1996年春节,父亲倡议召开了“家庭支部会”。父母、儿女6人、媳婿6人,14名党员参加。父亲主持会议,并作总结。他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有一条没有变,那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所以对党员的要求也没有变。你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首先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绝不能做有损于党员形象、有损于革命家庭的事。我和你们母亲,可以说是革命一生,清白一世,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希望你们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做一个对党忠诚、对人民有益的人,不要留下污点。不仅你们要这样做,还要把这个道理讲给你们的孩子听。”随后,又召开了“支部扩大会”,吸收6个第三代参加,父亲母亲分别讲述了自已的苦难家史,教育子孙要永不忘本。

    父亲母亲对脱离群众、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嫉恶如仇、深恶痛绝。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公家的便宜不能占。尽想着揩油,多吃多拿,脱离群众,终究要塌台子!”上世纪80年代,国家规定了领导干部的住房标准。父亲以七旬高龄之身,用皮尺丈量每个房间的尺寸,连楼梯拐角的亭子间也没有遗漏,尔后戴上老花镜打着算盘,认真计算面积,生怕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一次,父亲到苏北盐城出差。抗战时期,他在那里战斗过,重返故地,特别有感情。地委领导得知父亲过去的身份,对他去检查工作很重视,把他单独安排在接待外国专家的小招待所。父亲住下后,不见同去的工作人员,当即发了脾气,责问说:“同我来的同志住哪儿了,为什么把我们分开?让我搞特殊化、脱离群众,我不喜欢这一套!”工作人员明白,父亲发脾气,不是对那个人有意见,而是对搞特殊化、区分等级、脱离群众的做法有意见。

    在“出国潮”流行的时候,机关工作人员跟父亲说:“刘老呀!人家年轻干部都出国考察、看现代化了,什么时候安排你出国看一看?”他说:“我不要看了,我出过国了,抗美援朝到朝鲜打过仗。现在把这点外汇省下来,让年轻人出去,年轻人要干活、要搞现代化的。”

    父亲母亲对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跑官要官、滥用职权等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反感。一次,我从北京回宁探亲,碰上一位父亲的老部下(也已是白发苍苍的年纪了),受父亲帮助安置的转业干部之托,拎了些土特产来看望。不料,父亲勃然大怒,丝毫不留情面,几乎把那些土特产扔出了门外。客人走后,我劝父亲,“何必呢,您发那么大的火,多让人家下不来台啊”。父亲余怒未消地说,“我最讨厌搞这一套!”他突然转过身,瞪着我说,“你现在搞干部工作,是不是也收人家的东西?!”那个眼神、那种语气、那句问话,如雷贯耳,如芒在背,让我记了几十年,警醒着我怎样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怎样在物欲横流的诱惑面前守住底线。

    廉明或贪腐,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的试金石、分水岭。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⑥,这才算作真革命。那些嘴上做“公仆”,实则当“主子”,贪腐成性的人物,哪还有一丝一毫革命者的气味!这种人物,终究要塌台子,被历史、被人民唾弃!

    父亲母亲对浸透了烈士鲜血的红土地和老区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多年来,他们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尽己所能,做了许多工作。1991年,上饶地委、横峰县委领导在南京征询父亲对家乡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我没别的要求,就是想经常听到看到家乡发展、家乡人民幸福生活的消息。”从那时起,当时的《赣东北报》、改版后的《上饶日报》,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读物。

    1996年,父亲了解到葛源偏远的山村还有孩子读不起书,十分难过。他对母亲说:“我20岁离开家乡,没有为家乡的人民做多少事。我们拿点钱,帮帮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也为家乡再尽点心吧!”深知父亲心思的母亲,立即从有限的积蓄中拿出两万元给葛源中学,作为资助贫困学生的基金。在他们的精神激励下,通过师生的努力,葛源中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全面建设不断加强,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级先进单位。父亲母亲天堂有知,一定非常欣慰。

    父亲母亲得知家乡的老桥不能通行车辆和农用机械,群众生产生活有诸多不便,又拿出两万元给葛源建桥修路。新桥建成时,父亲已溘然离世。家乡人提出,要用父亲的名字为新桥命名,以誌纪念。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老头子一辈子做人做事都低调怕张扬,我和孩子们商量过,就叫‘红军桥’吧,让后人不要忘记红军,这也是老头子的心愿。”

1997年建成的葛源“红军桥”(左侧是老桥)

    家乡,永远是他们心中牵挂的地方;父老乡亲,永远是他们心中牵挂的人。

    2008年5月,母亲与世长辞。这年10月,在纪念父亲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兄弟姐妹和孩子们来到葛源中学,捐赠20万元建造图书楼,以延续父亲母亲的心愿。

2009年建成的葛源中学图书楼

    1997年4月4日晚,父亲呼吸衰竭被抢救苏醒后,他对守护在身边的亲属说,“明天,是我参加革命70周年的日子,这是比生日更重要的日子,我们要一起庆贺。没有党和毛主席领导闹革命,没有方志敏、程伯谦领着我参加革命,就没有我们一家”。他还说,“现在,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国家和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看到今天,我们过去的血没有白流。没有过去的奋斗,就没有今天;但没有今天,过去的奋斗也就等于零。”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在丹桂飘香的日子里——记苏北之行(组图)
·下一篇:特稿:永新各界群众自发瞻仰王恩茂铜像(组图)
·特稿:孤独的入世者——画家周加华访谈录
·特稿:赞《东方红》联
·特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专家来红安调研文化旅游资源(组图
·特稿: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大携手25所高校演绎“井冈情·中国梦”(组图
·特稿: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特稿: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阳师范学院“践行荣辱观,重走长征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李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特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牛国艳、徐雅萍: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
特稿: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大携手25所
李梧铭: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特稿: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周璞: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特稿: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