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书画>>正文
特稿:孤独的入世者——画家周加华访谈录
2014-08-13 14:32:17
作者:高亮亮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与周加华结识于颛桥小镇的报道,我尊称他为老师,一是因为他的年纪足以堪当我的父辈,二是近距离的观察、接触,他的言传与身教让我受益良多。

    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对城市肌理的体察与反思,从大文化的角度追本溯源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对作品的坚守与执着,君子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渐渐懂得他的画蕴藏着怎样巨大的文化能量。日本《读卖新闻》称他“中国的夏加尔”,当你知道夏加尔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便不难明白这是何等高度的褒扬。周加华坚持自己的绘画符号,甘心做个孤独者,似乎也确可与夏加尔类比。

    只是我知道,周加华未必认同这样的指称。骨子里深具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他,甘心又不甘心做个孤独者,他还有着积极投身社会的那一个面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以及深层次中国文化的病症,他敢于直言不讳;不仅敢言,更有行动,试图通过民间力量为失范的当下,建立一种艺术标准。用“孤独的入世者”来形容周加华,是不是更准确一些?

    从艺历程

    高亮亮:您是科班出身,大学学的是版画专业,可在您的作品集里看不到版画作品。反过来,您的油画对主题的开掘与坚持有种内在的匠人精神,似修行,算不算版画的一种内化与延续?

    周加华:我读大学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所有的禁区都打开了,大量文学名著出现在书店里。我们那辈人真可以用“如饥似渴”这四个字来形容。

    绘画是自己从小喜欢的,1977年比较幸运地考进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读的是版画专业,但我一辈子没搞过版画。我嫌版画像作坊一样,要正刻反印,繁琐的过程影响表达的流畅。最终我选择了油画的表现形式。不过在我的作品里,确也有很多木刻版画的痕迹,我自己想来,版画其实培育了我——黑白,非黑即白,非常肯定。

    大学的时候,我喜欢画水粉画。水粉画的特点是携带方便,写生中干的快。去永乐宫写生是读书四年最值得回味的,我总共画了26件作品,最多一天可以画4张,可以想见我当时对壁画的关注。永乐宫壁画在整个中国壁画发展史上是最辉煌的,那种壮观我在文章里专门描述过。

    绘画无非是点线面和色彩。永乐宫那些画有意思在于它不是全新的,而是经过了时代的洗刷呈现出历史斑驳的痕迹。画最美的是如何塑造肌理,肌理会让视觉产生感动。

    高亮亮:您大学毕业后,正遇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提到这段历程,“八五美术新潮”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坐标,很巧,我在资料里查到您是上海这边最早的参与者。

    周加华:1983年因为几位朋友的建议,带一些探索意味的,取名《83阶段实验绘画展》,在复旦大学教工俱乐部做了这个展览。没想到,社会反映非常热烈,也许是太热闹了,引起宣传部门的关注,结果展览第二天就给官方查封了。我们这十个画家也不知所以然,心里不免发慌,有过各种各样的假设,把事态想得非常严重。

    可我觉得无非大家出来办展览,今天把你关掉了,明天再展嘛,我们又没什么政治错误。在若干年后,对这一事件有各种评价,很受到美术界的关注与追捧。

    高亮亮:我注意到您的敦煌画集中于留日时期,应该也是和日本推崇中国文化的氛围有关吧?

    周加华:到日本纯属运气好,也感谢日本人对中国敦煌艺术的尊重,在日游学一年,我办了7个个展,我的敦煌画在日本很受欢迎。这不仅解决生存问题,更让我过上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日本的经历给我很多养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东京,我与平山郁夫的访谈交流。

    平山郁夫对整个日本文化发展如数家珍,从绳文时代一路谈到今天。他说自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你们有两块‘金牌’,一是汉文化,另一是唐文化”。这让我反思,我们可能一直都没弄清楚,作为一个中国人,真实的身份在哪里。身边有不少中国人,他们所有的语言、文化、思维好像都与中国的传统是两回事,根本就不像中国人。

    高亮亮:是这样,日本文化的精致以及他们对文化的保护力度,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周加华:平山郁夫经历过二战,所以他一辈子都崇尚和平,他说通过二战,日本也在反省。80年代末日本有钱,在全世界买好东西,包括梵高的《向日葵》都给他们买走了。平山郁夫有个理论:“我把世界的宝贝都买回来,炸弹就不会掉下来”。这就是从军事扩张而转向文化护国,听得我很感动。

    平山郁夫自己对艺术的取向也对我影响很大。他的作品有一种宗教情怀和审美相融合的风格,有追求禅的意境,这些恰恰是我们中国文化里很重要的部分。

    通过日本一年的游学,我更明确了自己的文化走向,就是以非常坚定的一些理念、来描绘我所感受到的当下中国文化的现象。也就是在文化断层中,我隐隐感觉到一种东方命运的苦涩感,要把这种感觉画出来。

    高亮亮:90年以后,您进入上海油雕院,是不是意味着“回归体制”?

    周加华:回国的第二年我就被调到油雕院,一直走到今天,变成了一个体制内的专业画家。

    但不管在不在体制内,我都是比较独立的。说起来,上海那些文化团体我都沾过边,但是转个身就走掉了,因为我觉得很无聊。大家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人来为社会发出点声音,都在找新鲜的、能吸引眼球的东西,我想不凑这个热闹了,你们忙活吧。

    外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喧哗,我更要保持一种宁静,成为一个孤独者,一个人当失去了对物质的诱惑,会很孤独,这时,他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自说自画

    高亮亮:到了油雕院之后,您的绘画风格、元素看似都沉淀了下来,老树、老屋、地平线开始大量出现。如今算来已坚持20多年,未来的走向呢?

    周加华:到油雕院就稳定了,再没有朝三暮四。80年代我的画看起来有勃勃生机,那时候是我东张西望的年代。到了1992年之后,我的绘画状态归于平静、趋于稳定。 2011年油雕院帮我办个人画展,拿出120多件作品,比较全面。有朋友、媒体来问我,未来怎么走?我说未来继续这样走,只是画法里更会体现微妙的东西。

    我一步步走来的指向和脉络非常清晰。第一张画《小树林》,那时还不知道水粉写生应该怎么画,就跟着大家去天目山体验生活,这是我进大学后第一幅的写生作品。

    后来我从日本回来选择“树”来作为图画的符号。于是一开始的“小树林”就慢慢萌发了,人生就是这么有意思。

    高亮亮:如何诠释这些符号?

    周加华:我选择了大自然最原始的符号,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树有千年的古树。我所有的树都是被截断的,所有背景的房子只为展示人文环境,是东方的,但不去对建筑细节仔细描绘,它们只是符号。所以,这些树也好,房子也好,包括天上那么个圆的像太阳又像月亮的东西、水的波动等等,还经常有山、有地平线,就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空间,或者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时空环境,我通过这些符号组合来表现自己的一种情绪。我可能画100幅都是这几件元素构成的图画,但是所表现出来的温度、情感却不一样,它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高亮亮:当下的中国艺术界使用个人符号是一种流行,但您的这种绘画符号很不同,是内敛的、不张扬,不会一下子夺人眼球。

    周加华:作画时的我和生活中的我不一样。生活中我很感性,什么事都不太在乎。但绘画上我十分理性。每天坐下来对着一件作品,我就会进入状态,非常能静下心来,可以在画面中找到我要的东西。而且是非常明确的,比如我要塑造一片叶子,我脑子不会想太多,只是考虑到画面如何协调共生,能把我这种感觉透过绘画意象来传递出来,让我自己也能感觉到原来我讲的东西在画面里呈现了。

    高亮亮:这种准确度是不是您特别追求的?

    周加华:那当然,就是要让图画的创制来符合自己的心愿。所以我的画,有些甚至好几年才完成。经常是画完后放在边上,不时重新审视,觉得不舒服便稍事修改,再过若干年回来,又不对了,再改。

    最典型的是这幅《倚寒•翠》,画了多年。最早画的是我小孩,那时候我太太怀孕,孩子还没生下来,这里画是一条路,光屁股的小孩从天上走下来到人间。后来从日本回来,觉得不舒服,我涂掉,画了一堆和平鸽。再到油雕院,又折腾,我又改画了一堆小房子上去。当这些小房子画好,我觉得这幅画对了,就是我要追求的东西。从这个点开始,我的指向越来越明确。一种斑驳的沧桑感、人文的东西,在这幅画上都有了。

    高亮亮:我听说您不卖画,出于怎样的考量?您作画完全不考虑市场吗?

    周加华:我回国之后也陆陆续续卖过画,但是2000年之后就不卖了。因为艺术市场的纷乱,我看着很不舒服,也不希望自己搅在里面。买卖作品炒来炒去,像一个小孩四处流浪,我觉得是在糟蹋艺术。当然这也因为我现实的基础还可以,如果没有基础,要吃饭,照样也得卖画。

    我觉得人生很有限,不想虚耗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绘画只是我的一个自留地,干干净净地去思考。至于外界接受不接受,与我无关,但是我相信还是会感动一些人。

    高亮亮:确实,您的画有一种文化的内在张力,我相信每个观者都有自己的解读。

    周加华:图画会讲话,会在人的视觉里产生激荡。每个人经历不同,解读也是不一样的。我的绘画正是如此,是有解读空间的,懂的人会觉得我的画有一种文化的能量在里面,苦涩、期待、天人合一、禅的意境……也有些朋友可能觉得就是风景画,这也对。曾经有个美国朋友对我小孩认真地说:“毕加索也好,马蒂斯也好,他们发现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你爸爸了不起,你爸爸解决了问题。”他说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里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我画里的那些文化能量,其实都是我们的传统文脉中所固有的。可惜中国从南宋之后,文脉就弱了。元、清有外族入侵,而明朝的统治者也有很多问题。原有的审美的东西,被政治削弱了。

    当代艺术批判

    高亮亮:您一直在强调艺术中的文化之根,您眼中的中国文化是怎样的?

    周加华:中国文化天生是艺术性的,讲究精神的内敛。西方人“见山画山”,但中国人不是,常常画心中的山,在画里寄托了很多东西,就像我们听音乐,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理念寄托其中,绘画也同样如此。

    中国文化最精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儒、墨、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那才是百花齐放、思想最为丰满的一个时代。这样的汉文化自然最精彩。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念,是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最大特点。

    我们从清末开始,走的就是向西方学习之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出路。但如今已到了反思的时刻,特别是这近代三十多年,无论文化还是艺术,我们又走入另一个怪圈。

    高亮亮:这三十年的划分点在哪里?改革开放?

    周加华:不,是文革结束。1976年之前的27年学习苏联,技法也好,现实主义的题材表现也好。那时候为什么我们的画没有得到一种所谓国际的认可,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自己的民族魂魄在里头,只是图解政治需求。

    1976年文革结束,很快改革开放,从非常左到了非常右,没有中间过渡,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可以说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是把欧美文化整个抄袭了一遍,从古典一直到现在最时尚的;也可以说是“山寨”,根本找不到我们的文化立足点。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书法作品(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赞《东方红》联
·特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专家来红安调研文化旅游资源(组图
·特稿: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大携手25所高校演绎“井冈情·中国梦”(组图
·特稿: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特稿: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阳师范学院“践行荣辱观,重走长征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孤独的入世者——画家周加华访谈录
赞《东方红》联
杨文忠:赞《东方红》联
特稿:赞《东方红》联
李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特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牛国艳、徐雅萍: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
特稿: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大携手25所
李梧铭: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特稿: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