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在丹桂飘香的日子里——记苏北之行(组图)
2013-05-29 10:46:25
作者:刘华苏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1941年7月,日寇对盐阜抗日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扫荡”。20日,日伪军17000余人兵分7路合击盐城,企图一举摧毁新四军军部。为避敌锋芒、粉碎日寇“大扫荡”,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主动撤离盐城,转移至阜宁境内,8月初迁驻陈集镇停翅港村,直至1942年12月25日迁往黄花塘。

    2010年,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8300多平方米的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核心部分为一个四合院,主要由16间文图展览室和炮楼等构成。在纪念馆里,一件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和史料,展示了在一年零四个月中,停翅港成为华中大战略区政治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华中地区亿万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他们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加强武装力量建设,领导军民反“扫荡”、歼日寇、反“摩擦”,巩固和发展了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他们创造性地贯彻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团结爱国民主士绅、文化知识分子、国际友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队伍;他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动员和组织民众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他们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创办了阜宁县卖饭曹的“文化村”,组建了“湖海艺文社”,谱写了抗战文化史上辉耀绚丽的篇章;他们率先垂范,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鱼水相依的深厚情谊。

寻访团兄弟姐妹在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前

    从盐城到停翅港,刚刚离开抗大的母亲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她在日记中写道:

    7月21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情况很不好,所以我们队伍整个离盐城。早上二时便动身了,在静静的操场上,黑黢黢的坐着一堆堆的人,都是我们抗大的同学。抗大你给了伟大的教育,今天我要离开你了,不知何时再到母校!到六时半,我带了介绍信与两个同学,因她们有事,所以也到军部,由我负责。她们因为怀孕,路又不能走,东西又是那么多,只好叫了一个老百姓挑了行李送到西门外再说。但到了西门也不知怎样走法能到军部,只好准备一路走一路问。结果总算还好,出西门不多远,终于看见了几只我们队伍的船,我们就拼命叫他们停下来,后来他们停下来了,原来是“联抗”的队伍。我们乘着这船走了。
    后来得知,母亲她们乘坐的船刚离开,日本鬼子的汽艇就进了盐城。脱险后,母亲随新四军三师20团的部队行动了一个多月。当时,父亲从传闻中听说母亲在反“扫荡”中牺牲,非常痛苦,到处打听母亲的消息。直到9月份,母亲才辗转来到驻在停翅港的军部,见到了父亲。生死重逢,真是悲喜交集。在日记中,母亲记载了重逢的情景:

    9月15日  星期一  晴
    到军部来后,已有五天了。毓标也来了,当时我看见了他,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人总是有感情的,因为我们俩分开了很久,同时,在这次反“扫荡”中,他们猜想我已经死了,所以觉得更不同些。他对我的确很关心的,我也感谢他的。他今天到周门去的,晚上很晚还没有回来,我觉得他不来了,正要准备睡的时候他到来了,我就谈了些工作的问题。因为老百姓要睡了,就送他出门。可是到了外面又不想分开了,谈了很多的话。夜已很深了,但我俩还不想分开。最后,我的理智克服了情感,催他回去,因晚上天气很凉,他身上衣服又穿得很单薄。
    不久,经组织批准,父亲母亲在停翅港幸福地结合了。
    结婚后,父亲任新四军直属政治处主任,母亲在军部三科协理处当政治干事,每星期见面一次。他们在停翅港军部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共同渡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经历了伟大的整风运动,环境相对稳定,感情逐渐加深,生活虽苦,但觉得很幸福。
    1942年12月,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二次“大扫荡”,形势日趋紧张。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斗争,向淮南地区实施战略转移,军部机关实行精兵简政,充实作战部队。父亲调任18旅52团政委。当时,母亲已怀有六个月的身孕,根据组织决定,通过地方组织护送回上海“打埋伏”。在离开停翅港的前夕,母亲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

    12月24日  星期三  晴 
    的确,我在毓标处在我精神上得到了很多安慰,他的体贴我、关心我,是使我永远忘不了他的。满想我能安全生产,谁知天不从人愿,最近的情况天天的紧张起来了,所以我再也不能和他在一块了。我也决定了到上海去,后天便要起程。这次我们的离别,在我俩的内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难受。但是,为永远的结合,暂时的离别是必要的。
    我参加本军已两年余了。这两年之中,党给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得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在各方面有了进步,我是永远不会忘了党的。今后我要回上海,暂时离开伟大的党,但我总能站在我党员的立场上来处理一切,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不动摇我的立场,愿为党牺牲一切。
    刘毓标同志,他为了完成党给的任务,因此在积极地忘我地工作着,这是使我感到荣耀而安慰。但因久未接到他的来信使我有些思念。我在此祝颂他们早日胜利地结束这次战役,使我们能够愉快的会合。
    在去上海的途中,母亲遇到了又一次险情。当时,她和同行的三个女同志分乘两只小木船溯河南下。在经过一个日伪据点时,前面船上的两个女同志被汉奸识破而被捕。护送母亲的地下交通十分机警,母亲也很沉着冷静,巧为周旋,从容应对,方才脱离虎口。

    2004年4月,母亲在二哥华明、二嫂明生和弟弟华建的陪同下,时隔62年再回停翅港,重返战地,探望乡亲,会见了她和父亲结婚时的老房东已98岁高龄的朱志高老人。

    千棵柳、黄花塘,父亲母亲住过的地方

    千棵柳村,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县城东南约50公里处,是由卢家圩和吕家圩两个小村子组成的(今名长江村),曾属安徽省天长县汊涧镇,今属盱眙县旧辅镇。新四军军部在这里约七个月,指挥新四军顺利进行了战略反攻以及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1943年4月,父亲调任由留在汊涧的原江北军政干部学校一个大队和部分机关人员扩编而成的抗大八分校(隶属新四军二师)政委。

    同月,母亲生下了我的大哥,取名“华申”(上海也称为申城)。夏季的一天,一位女同志突然来到母亲住处,说她已被捕一月余,由家里保释放出,她在敌人处看到有母亲的名字,因敌人不知地址而没有抓到,要母亲立刻离开上海。母亲当即转移,数天后,在舅舅赵帛(地下党员)的帮助下离沪脱险。

在千棵柳时的一家人

    母亲独自抱着华申大哥,历经千难万险,找回解放区,来到千棵柳,与父亲会合。多年后,母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有些“耿耿于怀”:“1943年夏,我回到淮南,毓标已调任抗大八分校政委,负责培养抗日部队的基层指挥员。当时,我带着四个月的孩子,通过地下党的关系,送我到天长县的汊涧镇,正巧遇见八分校的两位工作人员,我就跟着他们到了千棵柳八分校校部。毓标正在开会,有人告诉他,我带着孩子回来了,他没有分心,直到会议结束才回来。看到我们母子平安回来,他高兴得抱着孩子亲呀吻呀。看到这个情景,我把对他刚才冷落我们的意见全消除了。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对工作一点不懈怠,我们母子费尽周折,从上海回到解放区,他因开会却不能出来看一看。”

    团聚后,父亲母亲同在抗大八分校工作,直到1945年。

    今日千棵柳,已与附近村庄并无二致。据当地老乡介绍,新四军军部1945年10月北迁后,旧址即被丧心病狂的敌人烧毁,连柳树也未能幸免,“千棵柳”已无柳。在村旁的稻田边,我拍了一张千棵柳的远景,带回去给曾在这里生活的华申大哥,不知能否唤起他童年的记忆。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从千棵柳向北约20公里,即是黄花塘。黄花塘,原名黄昏塘。清乾隆年间,凤阳有个姓孙的人,拖家带眷来到这里,开荒种地,才有了人气。过了些年,山东来了一批逃荒的,孙家开仓放粮,使难民得以糊口。为了感谢孙家救命之恩,难民挖了一口水塘,挖到第三天傍黑才完工,故称黄昏塘。新四军来后,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将水塘深挖,增加蓄水量,方便了生产生活。张云逸副军长笑道:“这里是个好地方,春天油菜飘香,秋来稻谷金黄,毛主席还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哩。我看,就把黄昏塘改成黄花塘吧!”罗炳辉师长也说:“叫黄花塘好!新四军就要给老百姓带来光明,让黄昏过去,迎来胜利的曙光!”

    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抵达黄花塘,代号“黄河大队”,在这里约两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军部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指挥全军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领导全军开展了三大运动    整风、大生产、军政整训,为华中军民坚持斗争与争取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新四军文化艺术馆,是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是卞龙馆长在上级支持下做的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好事。它系统展示、真实再现了新四军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新四军文化艺术馆里,我们看到: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干革命需要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打天下需要这两杆子,建天下也需要这两杆子。我们不仅要建立一支精通军事和政治的军队,我们还要建立一支有文化素养的军队”,新四军努力建设成为一支既精通军事和政治、又有文化素养的军队。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不仅重视武装斗争、政权建设,而且重视文化艺术工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抗日宣传活跃,革命文化普及,文艺创作繁荣,栋梁之材辈出。

    在新四军文化艺术馆里,我们看到:华中抗日文化艺术活动,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10月新四军组建。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由中共地下党发动和支持,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为目的,华中地区掀起了抗日文化艺术宣传活动的热潮;第二阶段,1937年11月    1941年初皖南事变。抗日文化艺术活动,主要以新四军各级战地服务团、火线剧社、大众剧团、抗敌剧团、拂晓剧团、十月剧团的组织形式展开;第三阶段,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    1943年冬。兴办院校、培养人才(成立了抗大总分校和各分校、江淮大学、鲁艺华中分院、淮南艺校),组织苏北文协、繁荣创作(下辖戏剧、诗歌、木刻、音乐、自然科学等六个协会),设立文化村和艺文社、团结上层文化人士共同抗日;第四阶段,1943年11月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贯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使文艺更大众化、更贴近斗争生活,发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抗战胜利前夕,华中解放区还创办了培养建设人才的多学科的华中建设大学。

    在新四军文化艺术馆里,我们看到: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规模之大、成果之丰、影响之广,是仅次于延安而居于其他根据地之前的。它的覆盖面广,无论是城镇、乡村、村头、田间,还是机关、基层、部队、学校,都能深有感受;它的内容丰富,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减租减息、锄奸反特、参军支前、拥军优属、民兵工作等,各种题材均有涉猎;它的形式多样,戏剧、音乐、文学、舞蹈、美术无所不有,还有别具特色的墙头诗、秧歌舞和大量的地方民间文艺。时至今日,那种坚持文艺为革命斗争现实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斗争第一线的创作道路,颂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启发、鼓舞人民投身抗战的伟大实践,依然给人以深刻启迪。

    在新四军文化艺术馆里,我们看到:“盛名儒将”陈毅同志气势磅礴的诗词,“火中凤凰”叶挺将军的摄影作品,还有叶挺将军先于《囚歌》而写的《囚语》手迹。《囚歌》早已广为知晓,而《囚语》却还鲜为人知。在这写于牢狱之中、3300字的《囚语》中,叶挺将军表达了对皖南事变中牺牲战友的深切痛惜和缅怀,鞭挞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罪行,痛斥了敌人的威逼利诱,写下了“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怍,赤条条来光棍逝”的豪迈诗句。这是一篇革命者的正气歌啊!

    在新四军文化艺术馆里,我们看到:在那样的年代,新四军指战员的婚恋依然浪漫而感人,折射出革命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可谓“烽火情缘”。这里,展示了陈毅和张茜、张云逸和韩碧、赖传珠和孙湘、邓子恢和陈兰、谭震林和葛慧敏、曾山和邓六金、粟裕和楚青、罗炳辉和张明秀、彭雪枫和林颖、张爱萍和李又兰、季方和钱讷仁等11对夫妇的照片。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坚如钢,炽如火,深如海,美如画!

    1945年4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在黄花塘军部医院,母亲生下了她和父亲的第二个儿子,取名“华明”,迎接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

在黄花塘时的一家人

    徐州,父亲母亲生养培育我的地方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苏中、苏北解放区即成为敌人重点进攻的地区。七战七捷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主力北移山东,留下了以管文蔚伯伯为司令员的7纵(后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1纵),孤悬敌后,坚持斗争。

    1946年9月23日,以三个地方团组成的7纵31旅在苏中东台县成立,父亲由新四军二师6旅副政委调任31旅政委。31旅刚一成立,一系列的大仗、恶仗就接踵而至。首先,就是在敌众我寡、装备落后情况下进行的通榆线阻击战。粟裕同志对管文蔚伯伯交待:“你们一定要在东线把敌人牵制住,不让敌人从东侧向两淮进犯。”邓子恢同志也一再叮咛:“陈军长等已决定在北边打一两个大仗。你们一定不能让东面那路敌人过来,千万千万。”根据华野指示和纵队命令,父亲和旅长段焕竞叔叔率部在海安以北、盐城以南公路段,阻击进犯之敌。经节节抗击、反复拼杀,31旅超额完成了作战任务,有力地策应了华中野战军主力在涟水、宿北、鲁南地区的作战行动。

1985年,父亲母亲重回苏中战场

    1947年5月15日,11纵32旅在苏中台北县洋岸灶成立,父亲调任该旅政委。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父亲和旅长吴咏湘叔叔率部坚持苏中,积极打击敌人,先后向海安、李堡、栟茶、丰利等地国民党军队和土顽据点发起进攻,攻克据点20余处,歼敌3000余人,粉碎了敌军的“扫荡”、“清剿”,改变了苏中对敌斗争形势,打开了南线敌后斗争新局面,配合了山东战场和中原战场的作战,迎接了大决战的到来!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邓子恢受命书写《如梦令·元旦》的史实考证
·下一篇:特稿:在寒梅绽放的日子里(组图)
·特稿:孤独的入世者——画家周加华访谈录
·特稿:赞《东方红》联
·特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专家来红安调研文化旅游资源(组图
·特稿: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大携手25所高校演绎“井冈情·中国梦”(组图
·特稿: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特稿: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特稿:李中权同志生平(图)
·特稿:八追寻红色足迹:洛师学子重走长征路——记洛阳师范学院“践行荣辱观,重走长征
·特稿:猴场会址工作人员赴红色景点参观学习(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李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特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牛国艳、徐雅萍: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
特稿: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大携手25所
李梧铭: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特稿: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周璞: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特稿: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