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各界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黄公略——骁勇善战威震四方的飞将军(组图)
2012-02-04 09:26:36
作者:周红兵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黄公略(1898——1931年),原名础,字汉魂,曾用名黄石、田文。湖南湘乡县(今湖南湘乡市)桂花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2年秋,黄公略与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中一颗璀璨之星、任过红八军军长李灿,及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时在湖南地方军队湘军当过兵的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到湘军任连长。1926年7月,黄公略因在北伐战争中作战勇敢,被提升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师第三十团少校团副。1927年1月,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1928年7月,黄公略与彭德怀,及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滕代远等领导平江兵变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930年7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红十二军同红三军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黄公略的红三军直接接受政委毛泽东、总指挥朱德的指挥。1931年,时任中华国民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亲自督阵,带领30万大军,向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黄公略在此役中不幸牺牲。黄公略在创建中央苏区时期率领所属红军英勇作战,屡立奇功,显示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2009年,黄公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参加护法湘军,以志报国。黄公略,生于湖南湘乡县桂花乡高模冲。湘乡县为湘军故里。黄公略的父亲黄秀峰,是一个私塾先生即教师。黄公略自幼随父亲学习,10岁入峒山小学读书,毕业后入永丰高等小学就读。黄公略从小就同情劳苦人民,好打抱不平,他喜欢吟诵屈原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愿遥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锁”,从小便立下报国志向。1914年毕业后回乡教私塾。1915年,其父病逝。当时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人民义愤填膺。黄公略满腔热血,参加了打着护法旗帜的湘军。护法运动(1917——1922年)指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文即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1916年,黄公略在湘军当过文书、国文教员、排长。

    1922年秋,黄公略与李灿、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1923年8月结业后回湘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任副连长、连长。

    参加北伐战争,作战勇敢。1926年7月,湘军第二师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参加北伐战争。黄公略在北伐战争中于攻占武昌城等战斗中立有战功,黄公略被提升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二师第三十团少校团副。同年底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

    1927年12月,他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叶挺领导的广州起义。同年在大革命风暴中,黄公略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已升任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的彭德怀来信邀黄公略回该部。黄公略和黄纯一、贺国中一起来到独立第五师驻地,见到了分别一年的彭德怀。虽然他和彭德怀有生死之交,但在当时的复杂形势下,他仍然非常谨慎。为了判断彭德怀的真实思想,他故意问:“新军阀是谁?”彭德怀回答:“当然是蒋介石。”黄公略突然装作生气地说“我们的校长”如何如何。大家感到气愤异常,旁边的人立刻把黄公略绑起来,将他嘴里塞上毛巾。黄公略顿时脸色发白,用手直指脚后跟。邓萍从他的皮鞋后跟发现了中共广东省委的介绍信,方知误会,虚惊一场。此后,黄公略和彭德怀两人作了倾心长谈,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4至5月间,独立师成立随营学校,黄公略任副校长、校长。他十分重视学员的思想教育,经常给学员讲解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及特点。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学员后来都成为红军的优秀干部和领导者。后成为革命家、军事家的开国上将彭绍辉就是受黄公略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并由黄公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参加平江起义,决断决胜。1928年6月,湖南独立第五师赴湖南平江“剿共”,黄公略调任第三团第三营营长。黄公略沿途所见景象一派萧瑟,令他深感忧虑。他初到第三团便以自己的真诚和关心赢得了士兵的信赖。他还给贫苦老百姓送钱送物,释放了两个被挨户团抓来的赤卫队员。一天,中共湖南省特派员滕代远化装成商人途经嘉义,被挨户团拦下盘问,后被挨户团带到营部。滕代远和黄公略交换暗语后接上了关系,他们约定7月22日和平江县的第一团同时起义。黄公略又派几个可靠士兵将滕代远等人“驱赶”出了挨户团的防地。黄公略来到平江县后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早已引起了平江县长、挨户团主任刘作柱的怀疑,刘作柱连夜跑去告诉了第三团团长。他们认定黄公略就是共产党员,密谋采取行动。黄公略鉴于事已暴露,便决定于7月21日下午提前起义,起义取得了胜利。黄公略在和区委书记涂正坤等取得联系后率领起义部队开入南山,前往平江城。在他先行入城了解情况的时候,三营一部分不坚定分子叛变南逃,使他非常气愤,当晚在第一团党委会上作了沉痛的检讨。平江兵变被称为“彭黄兵变”,黄公略在这次起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江欢庆胜利的大会上正式宣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黄公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第四团党代表,中共红五军军委委员。后任红五军第二大队大队长、第二纵队纵队长。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王尔琢——红色将星坠落江西崇义(组图)
·下一篇:特稿: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著名英烈(组图)
·特稿:何叔衡——元老级的英模人物(组图)
·特稿: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著名英烈(组图)
·特稿:王尔琢——红色将星坠落江西崇义(组图)
·特稿:向少奇同志铜像敬献花篮(组图)
·特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邀请摄影家到景区过大年(组图)
·特稿:学以致用促发展 韶山节后“充电”忙
·特稿:中共长沙市委副秘书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党组书记杨俊(组图)
·特稿:最早登《东方红》的报刊(组图)
·特稿:唐双晶牺牲前的片段记忆
·特稿:七律·军转干部六月雪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何叔衡——元老级的英模人物(组图)
周红兵:何叔衡——元老级的英模人物(组图)
特稿:何叔衡——元老级的英模人物(组图)
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著名英烈(
周红兵: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著
特稿: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著名
黄公略——骁勇善战威震四方的飞将军(组图)
周红兵:黄公略——骁勇善战威震四方的飞将军(组图
特稿:黄公略——骁勇善战威震四方的飞将军(组图)
王尔琢——红色将星坠落江西崇义(组图)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