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平津战役期间,水发电站昼夜不停发电。为了保证水资源供应,发电站厂长商钧带领厂里40多名工人,冒着严寒,跳入水渠,疏通渠道,保证水流量,使电站正常供电。
1949年4月解放太原时,兵工战士昼夜大干,领导怕战士们累坏,锁住厂门,战士们从窗户钻进去继续大干,生产的弹药堆积成山。
当地老百姓为解放全中国,全力支前,赶着小毛驴,推起架篓车,装运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北冶村胡志军19岁就担任区青年干部。动员老百姓支前送弹药,还让父亲、叔叔把自己家的毛驴牵上驮弹药,毛驴被国民党飞机炸死,他们又用手推车、架篓车继续运送。
当时,沕沕水通往娘子关的那条羊肠古道上,日夜穿梭着送弹药的老百姓,至今,在老百姓中间,还流传着许多送弹药的歌子,例如:“初三、十三、二十三,牵上毛炉送炮弹,一直送到娘子关,打得老蒋喊苍天”
红色记忆
1975年沕沕水发电站改建,那台德国造150千瓦发电机,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被妥善保护。更换下来的旧机组、零部件,以及当年那座“红色发电站”机房依然坐落在瀑布旁,那块“边区创举”的铜牌还挂在机房的墙上,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历史。朱德总司令的办公室和浴室;还有朱老总亲笔书写的“红色发电站”碑文;当年的工人宿舍和岗楼等均被电厂妥善保护。成为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如今,沕沕水已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忽忽水,“新中国第一盏明灯从这里点亮”;忽忽水“新中国水电之源”。1993年7月,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河北省电视台根据电厂创建史料,在此拍摄了革命传统教育片《边区创举》,生动再现了电厂创建时艰苦卓绝的情景。
沕沕水电厂不仅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也是华北地区现存最早的水力发电厂,因此,它具有革命发展史和生产力发展史的双重研究价值。
(资料整理于多家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