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水,河北省平山县大山深处一小山村。这里是红色的土地,与朱德总司令有着不解之缘。解放战争时期,为解决附近罗汉坪等兵工厂和中央工委驻地西柏坡用电,在1947年,利用百米落差的天然瀑布,动工兴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座水电站,“忽忽水发电站”。朱德总司令曾三次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并题词:“边区创举”。
蓝图展现
1947年2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召开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会议,要求边区工业局尽快解决军工用电问题,并责成当时华北财经办事处的黄敬、何庆施、工业局姚依林、刘鼎等同志负责组织建设。
面对重如泰山的任务,工业局长姚依林、副局长刘鼎、刘再生、杨成再三斟酌,分析当时的状况,认为没有火力条件解决动力,只有依靠滹沱河的水资源建立水电站。并十分庄重地将此任务交给当时驻扎在平山县小觉一带的“晋察冀工交学院”承办完成,随后成立了“晋察冀边区工业局第一发电工程处”。由工交学院院长黎亮为工程处主任,总设计工程师。工交学院老师张子林为工程处副主任、总设计副工程师。
黎亮、张子林毅然接受重任。他们沿滹沱河进行反复考察,初次选址在滹沱河转弯处的牛居村。通过调查,得知沕沕水有天然瀑布,可解决落差。当即由张子林带领卢成铭、钱瑞仁急奔沕沕水,首先察看瀑布。
1947年3月26日,黎亮、张子林责成卢成铭带领19名工交学院的学生,到沕沕水进行实际勘测。经过大体测量,瀑布落差为92米;水流量为0.33m3/秒,能发出150基罗瓦特电量,又对泉口渠道开浚、机房建筑、管线路等进行预算。4月8日返院,向黎亮、张子林介绍了勘测情况。
黎亮、张子林速到阜平向姚依林作了汇报。姚依林十分欣喜,要求他们速做准备,并从各方面给予支持。
1947年4月,正太战役开始。4月17日,井陉矿区解放。在井陉北矿缴获了一台194千瓦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发电机,正好能发出150基罗瓦特电量。井陉解放,晋察冀边区工业局接受井陉、正丰两矿,得到一批管子及材料,建水电站条件更为具备。工业局长姚依林、财办处主任黄敬、柯庆施督促黎、张建电站,使之早日解决军火动力,服务于前方。
但是,在忽忽水这样一个小山沟里,建立水电站,而且是比较接近现代化的机械工程,当时最大的困难有三点:一是无论设计者还是建设者,都没有见过水力发电,也没有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心里都没有底;二是材料的困难,只有从井陉接受来的一部分,不能满足所担负整个工程的需求;三是水轮机是否设计成功,效率是否达到理想的发电,保证系数也不是百分之百。
精英汇集
6月21日,工交学院百余名学员,由科长卢成铭带领,进驻沕沕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水流量从3月监测的0.33m3/秒急遽下降到0.2—0.183m3/秒。如果按照此时的水流量施工,工程设计都要改变,军火需要的动力是否能解决?黎、张二人与卢成铭等技术干部研究决定:工程设计方案不能改变,土木科工程量加大。因此,临时增建一座2100m2,储水量为4200m3的蓄水池,以保证0.33m3/秒的水流量,相应的是,渠道要随着变更。全体建设者毫无怨言,因为他们一心想的就是建电站,打牢坚基。
接着,水泥缺乏的困难也来临,从井陉只找到20吨水泥,整个土木建筑所需300吨水泥从哪儿来?科长卢成铭与技术干部研究决定,利用当地河滩不乏石灰石的便利条件,在河滩上垒造起一座大灰窑烧石灰石,让石头变白灰。在村干部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到村西的山梁上开挖红黏土,从唐家会河滩运来了细沙,三种材料按比例搅拌成三合土,代替水泥,以供浆砌渠道、打坝底、浆水池围墙、筑暗道、水渠等。
忽忽水周围5个村的南冶、北冶、黄安、庄旺、罗汉坪村民参加了施工。抬石头、背红土、运石灰、扛木头、搬水管。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能拎得起、背得动都参加了施工。每天足有百余人,成为建电站的一支大军。对村民的报酬,皆按工种制度定工资,每个工5斤到9斤小米。村民欣慰的赞美:共产党就是好,建电站为了前方,为了咱老百姓,参加劳动还给小米,真正代表了咱老百姓的利益。
当时,在整个边区,没有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设计出水轮机。建电站、机械的全部工程之关键是水轮机。水轮机是发电机的枢纽。那时,没有现成的图纸,没有专业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自己设计、绘图。但他们硬是靠意志、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设计出了水轮机。从6月中旬调查材料,咨询井陉、正丰机器厂开始,到7月17日进入设计、绘图阶段。
紧张的两个月的设计、绘图,水车配置总图、水车轮轴图、八字轮等分图。轴承、内外线管、水车围墙板、截水门、附属其它零件图……共31张终于摆在姚依林、刘鼎、刘再生、杨成以及黎、张面前。如此快速的设计、绘图是少有的,姚依林及几个副局长大为赞赏。
8月底,设计者带着复制好的图纸,进驻井陉机器厂制造。12月31日,水轮机的全部零件安装好,运往水电站,与发电机相接。
水电站施工中,因工程类别的不同,最庞杂最繁忙的属电气科。电气科包括高压架线,安装配电设备,附带架设电话线路。伐树、打坑、立杆等。为防空袭,大线设于崇山峻岭之上,其间要越过无数条峡谷,过无数道山梁,战胜意想不到的困难。
因材料都是正太战役的“战利品”,电线五花八门,既有铜线,又有铝线,既有粗线,又有细线。电气科长陈宝诚、技术干部商钧从6月16日开始,带领20名架线工人,携手并肩作战,半年的时间始终在野外作业,风餐露宿,战胜一个个困难,化解一个个矛盾。接线中,铜线和铝线接在一起,容易氧化,商钧提出在铜线和铝线接头处,采用电杆弧度接线方法:因电线不足,他们就把多股铝线劈开使用。又将细线合成粗线架在需要的线路上,如此的运作节省了很大开支。配置变压器时,没有变压器油,经过研究决定利用当地产的核桃油放在大锅熬煮,煮干水分,当作变压器油用。电气科架线任务在12月底完成,共架高压线路96华里,立电杆1255根,装置配电8处,装置附带电话线路128华里。在1947年的7月,电气科的电工们又接到了为西柏坡送电的任务。经过半月的奋战,从三家店架起高压线20余华里,把电送到了西柏坡。
在建电站其间,住在西柏坡的朱总司令多次来工地视察过问,特别重视水电站的施工情况,要求加快速度建电站。工业局副局长刘鼎、刘再生、杨成都亲自到工程场地视察,解决问题。老工人蒋崇礼后来回忆:有一天他和工人们正在水电站安装电机,来了一位身穿军装的首长,亲切地问他从哪儿来,又问他当了多少年电工,电机安装有没有困难,是不是有把握发电?蒋崇礼一一作了回答,并保证,只要安装好电机,就一定能发电。那位首长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他好好干,只要能发电,兵工厂就能解决动力,生产更多弹药打倒老蒋,解放全中国指日可待。接着,又和他谈论解放后,到大城市搞建设,他要干什么。蒋崇礼说还干电工,为建设新中国做贡献。这位首长说他的想法很好,很快就能实现。事后,领导才告诉蒋崇礼,那是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副局长刘鼎。他和工人们都非常激动,从那以后,白天干了晚上还加班干,完成电机安装任务比预计的提前了3天。从6月动工到12月底,建设者们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建成全边区第一座水力发电站。
边区创举
1948年1月25日,是晋察冀边区工业局、沕沕水及周围村的乡亲们难忘的日子。这天,沕沕水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全村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扭着秧歌,赶到水电站前面的开阔之地,与周围十几个村村民汇集一起,庆祝水电站开工典礼。 上午10点左右,朱总司令驱车来到电站,他春风满面,健步登上典礼台。参加典礼人员望着和蔼可亲的总司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高喊着“朱总司令、朱总司令”。 材料科副科长何罕心是平山本地人,他双眼溢满幸福的热泪,指挥人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了一遍又一遍。
总司令亲自剪彩,继而启动水车门,霎时,水轮机旋转起来,发电机紧跟着旋转,机房的电灯亮了;村庄里的电灯亮了;兵工厂的机器响起来了;西柏坡的电灯亮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用电,都是淴淴水电站提供的。
竣工典礼上,朱总司令亲指出:三年之内,我们就能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电厂现在能够帮助生产军火,将来能够帮助农村建设,并且属于社会主义建设范围内的一部分。
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为嘉奖参加水电站工程的全体建设者,特记集体大功一次,赠总司令题写的“边区创举”木质纪念匾一块,(题词现存北京革命博物馆;沕沕水电厂及西柏坡纪念馆存有复制品)。
水电站在1948年1月25日正式发电后,电机效率达70%,最高发电量达130基罗瓦特。水电站供周围几个村庄照明,分文不收。在军火动力上,主要供14分厂、41分厂、32分厂、38分厂、43分厂军工生产。沕沕水发电站照亮了山村的千家万户。后人有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催开太行万盏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