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鼎所铭 为国建功勋
李耕涛同志,河北省阜平县人。生于1912年12月21日,1929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为共产党党员。抗战爆发前,在徐水县乡村师范以教员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七·七事变后,党组织安排耕涛同志先在曲阳县任县长,翌年任冀中行署副主任,与行署主任吕正操搭档,1940年至1943年任一分区专员公署专员。
耕涛同志25岁当县长,26岁当行署主任,从青年时代就显示出聪明才干和卓越的组织能力。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进攻和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每次连续两三个月,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受到极大破坏。在残酷的环境里,耕涛同志经常到各游击区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有时一个晚上就发动七八万群众,把敌人的封锁沟、封锁线、封锁点统统破坏。耕涛同志因地制宜,一方面配合军队参与扒铁道、拆高压线等对敌武装斗争,一方面采取灵活的方式,做争取伪军的工作。他知道冀中群众爱好梆子腔,就组织一些会唱梆子的年轻人,趁黑夜沿着封锁沟钻到汉奸的炮楼底下,手举大喇叭对着炮楼里的伪军唱梆子腔,以此唤起伪军的思乡之情,并作政治宣传,劝伪军放下武器,不要当汉奸,不要给日本鬼子干事。伪军听了,下乡讨伐时再也不敢祸害老乡。
在战争年代,解决部队吃饭的问题是首要工作。每年秋收后,解放区都要征收公粮。征多少,如何完成,征到大批粮食如何储存,以确保部队和党政机关一年不至于挨饿,同时,还要对付敌人的扫荡和抢粮。耕涛同志搞了直接征收制,提出:“有粮出粮,粮多多出,粮少少出。”经过统筹计划和精心安排,他与干部、群众一起征粮、拉粮、护粮、存粮,一切井然有序,年年出色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行署主任吕正操这样评价:“用的是很得力的干部,像李耕涛等把交公粮的问题安排得非常好。这是保证群众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的必要措施。”聂荣臻司令员到一分区视察,看到军队、干部、老百姓不仅吃得上饭,还储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很满意,他表扬了负责这项工作的耕涛同志。
当年,日寇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进攻和扫荡,在艰苦的形势下,地委、专署和工、农、青、妇等领导机关大部分干部都分散到了各地,只有少数几个领导成员带领一个极其精干的机关,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转移。年轻的耕涛专员,在地委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中央指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对敌斗争,在领导生产和处理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关系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所交付的一项又一项重任。
耕涛同志性格开朗、豁达,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如何险恶,他总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的人生观从不动摇。当年在一分区任司令员兼地委书记的杨成武同志,多年后还记得,一次耕涛同志对他说:“我们家乡阜平,是个穷县,山地多,种有许多枣树,群众只有吃枣子面,生活艰苦。抗战胜利后,在全国夺了政权,我一定要把阜平建设好,让县里村村通公路,户户点电灯。大沙河水少,要兴修水利进行改造,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他心里装的是家乡父老,奋斗的目标是赶走贫困。
耕涛同志思想豁达大度,民主作风好,责己严而待人宽,党性强,不搞邪门歪道,从来不整人,所以上下左右关系都好。在中央决定各解放区实行一元化领导后,政府由耕涛同志分工负责。他对地委和军队领导干部十分尊重,关系融洽,处理政府与军队的关系,能从大局出发,注意加强团结,对于统一分区党、政、军、民的步伐,在“一切服从战争”的总原则下,粉碎日寇扫荡,起了很好作用。
抗日战争年代担任冀中行署主任的吕正操,一分区司令员兼地委书记的杨成武,副书记王国权等老将军,当年都曾和耕涛同志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一起配合工作,这些同甘共苦过的老战友,众口一词称赞耕涛同志“政治敏锐,思想开朗,精明强干,工作扎实、泼辣,作风平易近人,有理想、有干劲,又风趣,才能是多方面的。”耕涛同志在干群中均有良好口碑。
耕涛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卓越才能,也曾引起外国记者的关注,当年美国的《时代周刊》曾以《1940年河北的领导人李耕涛》为题,对这位时任冀中行署的副主任作过报道。
敞开胸襟 统战见成效
耕涛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统战工作的成绩也是有口皆碑。总结他做统战工作的经验,一是坚持党性原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这二者的核心是以坦诚相待,表里如一为原则。
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在解放区实行“三三制”政权。地委和专员公署所在地的易县,有一位开明士绅卢某,系清朝举人,在当地很有影响,耕涛同志作为负责统战工作的专署专员,毫不犹豫地安排他为边区参议会议员。还安排当地的一位名医任分区卫生部副部长。他们在党的教育下,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后加入了共产党,抗日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涞源县有个大地主卢某,在当地势力很大,他支持抗日斗争,边区政府把他列为统战对象。他经常到专署找专员李耕涛谈话,李专员借机宣传共产党统一抗战的政策。不久后边区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卢某不放心,把思想顾虑讲了出来。李专员耐心开导他:“既抗日,就要减租。不减租,群众发动不起来,抗日就没有力量。自己的小局要服从抗日的大局。”卢某认为专员的态度实在、真诚,于是主动减租,为当地推行“二五”减租带了个好头。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工作的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为充实对天津这座工商大城市的领导力量,同年6月,黄敬市长点名把耕涛同志调到天津,负责全市的财经工作,不久后升任副市长、市长兼市委书记处书记。
天津是共产党在关内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除要做好接收工作外,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争取、团结、教育工作也很重要,工作做得好坏,对今后解放全国各大城市都有重大影响。耕涛同志在与民族工商业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既坚持党性原则,坚定共产党员的立场,又以诚相待,决不掺杂个人因素。民族工商业者毕鸣岐,自打耕涛同志调入天津工作,思想上、生产上他都曾得到耕涛同志真诚关心和帮助,他对耕涛同志从心里感激,总希望能有表示的机会。1949年10月,意大利参议员、意共中央委员斯巴诺由京乘车抵津访问,黄敬、李耕涛、刘秀峰、黄松龄等天津市主要领导人赴车站欢迎。在市政府举行的招待晚宴上,毕鸣岐见李耕涛竟然连件像样的礼服都没有,他对共产党高级干部生活如此简朴,除了敬佩,还产生了几分感慨。此后不久他从美国、香港公干归来,通过耕涛同志的秘书,送给耕涛同志一身衣料,以备接见外宾时穿。耕涛同志坚决予以制止。他推心置腹地对毕鸣岐说,我是按照党的政策做工作,这不是我们私人间的事。你送东西给我,不是把党的事业变成我个人的私事了吗?毕鸣岐深为感动,从灵魂深处加深了对共产党的理解,行动上更加靠拢共产党,后来他当选为副市长。
克己奉公 以身作表率
耕涛同志刚到天津工作时,新中国尚未建立,解放战争还在继续,政府接收的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烂摊子,面临的困难十分严峻。那时的财经委员会,领导全市的工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建等多条战线,称得上是天津的半边天。这样的工商业大城市百废待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都需要及时解决。在严峻的困难面前,耕涛同志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
从战争到和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到新民主主义以至社会主义经济,在这样一个历史性转折的形势下,耕涛同志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四面八方”(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总方针指导下,高度重视在国有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在私营企业内部协调劳资关系,从而调动了公私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宏观方面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成为那时恢复、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首要前提。耕涛同志明确提出,财委的中心任务是狠抓稳定市场物价,调节与联系公私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安排好进出口、统一税收标准、改进生产制度和救济失业以及开展节约运动等一系列问题。他鼓励政府部门的干部到下面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照顾好基本群众的利益。1949年10月,天津市场的棉布售价出现波动,基本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耕涛同志亲自到一些棉纺厂搞调查,计算棉布生产的成本,结论是每匹棉布成本合棉23斤,每件纱合棉610斤,按此标准计算纱布成本加利润的合理价格,在原料的分配供给上优先照顾生产厂的急需,采取政府定点加工的方式,一方面果断采取紧急措施,确保棉布生产,一方面在全市设立六十多个纱布代销店,由政府统购、限价出售,既安定了人民生活,又稳定了生产。市民群众反映说:“从前的棉布买卖,私商得了利,现在政府开零售店直接供给群众,市民得到了实惠。”
这一事例坚定了耕涛同志的指导思想: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大的要统,小的要放;大的要管,小的要活,前提是安定人民生活。从宏观方面统一财经,稳定物价。市场物价不稳定,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要求各地政府为支援全国解放,必须保证军需的财政开支。1950年1月,财政部发行胜利公债,在全国开展认购公债的爱国运动。1月15日,天津市召开第二届各界代表会议,通过了推销公债的议案,推举财委副主任李耕涛兼任推销委员会主任。耕涛同志把这项光荣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当作全力以赴的工作重心,当即组织几千个推销公债的工作小组,深入到全市各行各业,他在动员会上向人民群众解释说:“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祖国正处在恢复发展经济的时期,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以暂时的个人困难换取将来远大的幸福。”他首先发动市委的机关干部自报公议认购公债,耕涛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将个人三个月的津贴费全部购买了公债。领导干部作表率,有效地推动了全市认购公债的爱国行动。据当年《天津日报》报道:全市不仅顺利完成了预定的七百三十万份任务,而且超出三十万九千零二十二份!
新中国建立前后,天津市的经济恢复得比较快,在工商企业的接管、财经统一、稳定物价、保障供应、企业的民主改革和技术改革,特别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都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耕涛同志从实际出发果敢决策是分不开的。
创办职校 育各路良才
耕涛同志在担任市级领导期间,特别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关心为解决特殊行业急需接班人而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有的放矢,对口培养,有效地缓解了某些行业后继乏人的难题。
1950年,为解决财经干部不足的难题,经黄敬市长同意,率先创办了速成班性质的财经学校,招收高中毕业学生,学期一年,免收学费,凡经济困难的工农及技术工人入校,从助学金上尽量予以照顾。耕涛同志兼任校长,但他不是只挂个名,从人事安排、课程设置到教学进度,他事事躬亲。第一届高级班的42名毕业生,由市财经委员会统一分配工作。为毕业同学举行的欢送会,李耕涛校长亲临讲话,号召全体毕业同学服从工作的需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新中国,贡献给人民。
1954年天津第一届人代会期间,韩俊卿和银达子两位老艺人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联名递交创建戏曲学校的提案,以解决天津戏曲队伍后继乏人的危机。会后,主持全面工作的李耕涛副市长亲临河北梆子剧团考察,得知天津河北梆子剧团38位老艺人,平均年龄52岁,根本没有后备力量的现状;又召集文化局负责同志汇报全市戏曲团体队伍情况,经过实地调研论证,感觉到天津是北方戏曲的重要发祥地,在全国剧坛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梆子、评戏的艺人队伍严重老化,为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培养新型戏曲接班人,天津应该创办一所中等专业学校。1954年11月4日,李副市长在市政府召开的第30次联合办公会议上,批准建立天津市戏曲学校的提案,决定拨给文化局建设专款贰拾伍亿元(旧币,相当于新币25万元),要求同年年底之前动工。天津市戏曲学校从1956年招生入学,到如今已然过去半个多世纪,历年来所培养的数以千计毕业生,很多人成为享誉全国的艺术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抚今忆昔,老市长李耕涛功不可没。
1958年,在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李耕涛鼎力支持下创建的天津广播函授大学,是我国第一所以广播、函授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的远距离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第一任校长由耕涛同志兼任。天津电大建成后,始终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以大专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升本、注册视听生、开放教育试点等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以及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1979年,随着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普遍建立,正式更名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历年来它所培养的数万名本、专科毕业生,为天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耕涛同志从青年时代就提倡体育运动,1958年天津市与河北省合并,他又兼任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和体委主任。工作中,他感觉到河北省和天津市的体育师资、竞技体育和体育管理人才都很匮乏,在当时的形势下,需要发展体育教育事业,河北省和天津市有必要成立一所体育学院,改善华北地区的现状。经向国家体委、教育部申报并获得批准,1958年8月,在河北省省会正式建立天津体育学院,首任院长由耕涛同志兼任。
在耕涛同志具体规划下,天津体育学院建立后主要承担为华北地区培养体育师资的任务。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相继有42人18项97次打破全国记录。学校的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的成绩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
平生德义 公仆人称颂
耕涛同志身居要职,始终朝气蓬勃,立党为公,以身垂范,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
1958年冬天,全市人民轰轰烈烈投入海河建闸工程中,身为市长的耕涛同志连续多日一直坚守在工地第一线现场指挥。他和民工一起抬大筐挖河泥,浑身上下溅满了泥浆,记者拍下耕涛同志挽着裤腿在工地上掘土抬筐的照片,完好保存在当年出版的《天津日报》上。
1958年9月5日,全国第一届全运会筹委会成立,贺龙元帅为主任,耕涛同志为主席团成员。筹备期间,身兼天津体委主任的耕涛同志,经常深入到体育场馆了解运动员备战情况。一天,耕涛同志正在和篮球队员们研究快、准的投篮技术,看到《天津日报》体育版编辑兼记者勾真正举着相机为他拍照,耕涛同志诚恳地指着运动员说:“不要拍我,要多拍他们。”休息的时候耕涛同志让人把勾真找来,亲切地跟他长谈,得知勾真是从20世纪30年代就在报社任专职体育版的老记者,便鼓励他不仅要当好体育的宣传员,还要当好体育的评论员,引导读者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这样更有利于普及体育。
耕涛同志作领导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敢于负责。1958年6月,市委宣传部筹备创建年产能力为20部影片的天津电影制片厂,向市政府申请经费,耕涛同志亲笔批了25万美元,用于购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置。财政部门认为天津建电影厂八字没一撇就投资,李市长也太大手大脚了。耕涛同志不以为然,他说:“要叫马儿跑,又不给够草,你让他怎么干?不干则罢,要干就要像样。”
耕涛同志多才多艺,不光热爱篮球、乒乓球和骑马,还懂戏剧,能编写剧本,同时酷爱书法。常临写毛主席字体和岳父濮良至所赠玉烟堂帖。1958年天津市委宣传部创办《支部生活》月刊,封面题签就出自耕涛同志手笔。直到1966年“文革”风暴骤起,《支部生活》一直使用的是这个封面。红桥区烈士陵园,初建于1949年3月,当年名称天津县北辛庄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500名营以下指战员而建。园内纪念碑上的碑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解放战争纪念碑”,背面碑文“永垂不朽”,也是请李耕涛市长题写,耕涛同志欣然答应,于1958年10月重建时刻在纪念碑上。
像耕涛同志这样从艰苦的战争年代培养出来的党内知识分子,人才十分难得。耕涛同志工作起来之所以思路开阔,效率高,无不得益于全面的文化素养。
耕涛同志资历老地位高,对待机关干部和一般群众却从来不摆架子,待人特别谦和、友善。人们用官衔称呼他,他不让,他一再强调称呼耕涛同志最亲切。他身边的老同志或青年干部,从他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的真诚与尊重。当年的天津小百花剧团,是国家文化部评定的模范剧团,演员、乐队平均年龄不足20岁,耕涛同志出于对年轻人关心,一再要求他们不准吸烟。而他每次到小百花剧团指导工作,在和舞美队的成年人谈话时,总是像对待彼此不分的老朋友那样,掏出自己吸的香烟,一支一支递给他们抽。他对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韩俊卿,无论是当面或背后必称韩大姐,其实他比韩俊卿年长三岁。
鞠躬尽瘁 青史永留名
耕涛同志为党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却从不居功自傲,一向谦虚谨慎,坦然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