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回眸内蒙古抗日战争的光辉历史,总结内蒙古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蒙汉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启迪和历史经验,甚关重要。
一、内蒙古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内蒙古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战略部署中,侵战满蒙(即东北和内蒙古)是其侵华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即“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显然,侵占满蒙是其侵略政策的首要内容。
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就是沿着这个侵华战略行事的。“九一八”事变后,在短短的4个月零18天之内,即侵占了我国东北3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主要城镇和铁路线。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在其《中国问题处理方针纲要》中提出:在满蒙建立与中国分离的“独立政权”。3月即操纵建立了伪满洲国,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设立了伪兴安省。之后,日本侵略军渐渐西侵,占领了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部等内蒙古中部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伪军大举西进绥远,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并策划建立了伪蒙疆政权,成为在中国北疆建立伪蒙古国的雏形,并欲西侵我国大西北,再扶植一个伪回回国,从而以3个伪政权肢解中国三北边疆。由此可见,内蒙古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何等重要。
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阴谋早已识破,在中央和内蒙古地区党组织的一系列文件中早有论述。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阐述苏维埃的民族政策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侵略行径。1935年11月13日,中央在《关于开展抗日反蒋运动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少数民族的工作,特别是蒙古人民中的工作,发动他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掠与汉人官僚军阀的奴役,同他们一切的反日反汉奸军阀的武装队伍订立作战协定。”毛泽东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政策”,指出:日本侵略者“正在用各种欺骗手段,假借‘大蒙古主义’,来达到占领蒙古的整个土地财富,奴役整个内蒙古人民的目的”,同时把内蒙古作为战场,把内蒙古人民当作炮灰,“以达到他进攻中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进攻外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苏联,并最后消灭蒙古民族的目的”。“内蒙古民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危机”。毛泽东庄严声明:“中国红军战斗的目的,不仅是把全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同样要为解放其他的弱小民族而斗争,首先就是要帮助解决内蒙古民族的问题,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蒙古民族素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一旦自觉地组织起来,就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于内蒙古领域之外。中国共产党始终清醒、坚定、正确地对内蒙古特别是蒙古民族抗日问题的分析与决策,足见内蒙古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内蒙古地区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历史便是见证。
二、内蒙古抗日斗争的光辉篇章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在内蒙古攫取特权,取代沙俄向内蒙古渗透,特别是进行经济侵略,内蒙古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抵抗。“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的抗日救亡斗争蓬勃兴起。1931年10月,哲里木科尔沁左翼中旗卓里克图亲王府统领李海山、巡防骑兵统领刘震玉率领的辽北蒙边骑兵,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一年之久,牺牲巨大,最后汇于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1月,黑龙江省陆军步兵第二旅旅长、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组建东北民众救国军,与日军奋战至年底,一部撤到苏联境内,一部边战边退至察北,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2年昭乌达盟奈曼旗抗日救国军在周荣久率领下,发动了八仙筒抗战,一直战斗到1936年9月。1933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汇聚了内蒙古地区的抗日武装,发动了著名的察北战斗,收复了察北重镇多伦等日伪军要塞。同盟军虽首战告捷,但在国民党政府配合日军围剿下失败。日军再度侵占察哈尔,不时向绥远进攻。1936年2月,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官兵在中共西蒙工委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在日寇扶植德王成立伪蒙政权之际,发动抗日军事暴动,逐步发展为以中共党员为核心的蒙古族最大的抗日武装。8月,日伪军悍然进攻绥远,傅作义将军率领国民党绥远驻军迎头痛击,取得绥远抗战的胜利。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援绥抗战,同时宣布红军准备立即开赴晋绥抗日前线,抗击日伪匪军的进攻,为保卫晋绥、保卫华北、保卫中国而奋战到底。毛泽东赞誉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同时,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援绥抗战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