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点,习仲勋同志心目中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是使命感,是责任感,是担当,是共产党人必须遵守的底线。在许多领导干部看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从基本含义上讲,这没有错。但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并非始终是正相关的。在两者不矛盾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不难。难的是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宁可放弃自己的利益,承担个人风险,也坚定不移地去维护,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习老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1978年习老去广东时,他刚刚结束十多年被错误关押审查的生活,中央为“《刘志丹》小说反党”冤案平反的决定还没有正式出来,他做事就体现出一个“敢”字:敢于探索,敢于向中央呼吁,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决策。例如,分析清楚了逃港偷渡的原因只是一个方面。对这些原因,各级干部不是不知道。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要从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上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他的选择是义无反顾地改变政策,甚至为此向上面要权。说到底,这种底气,来自对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来自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正如书中有同志所评价的:“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来书写‘群众路线’这四个大字。”
我相信,学习《习仲勋与群众路线》这本书,带给人的收获一定会很多很多。以上几点认识,只是我初步学习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中央党校第38期中青一班学员、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宣传部部长顾祥胜:他得知当地群众很少有机会照相就提出合影
《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书的策划和出版意义重大。这本书以访谈记录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群众领袖习仲勋的思想情操、丰功伟业、领导魅力和大家风范,思想深刻、语言朴实、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震撼力。该书出版之际,我正在中央党校学习,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幸先睹为快,一卷在手拿起来就放不下、打开来就合不上,真是如获至宝。通过学习,我很受教育,深刻认识到习老是毛主席赞誉的群众领袖,是人民群众歌颂的群众领袖,是全党学习的群众领袖。
说习老是毛主席赞誉的群众领袖,是说毛主席曾经多次称赞习老,而每次赞誉都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昭示作用。譬如,延安时期,中央表彰王震、习仲勋等22位在群众中有威望的模范干部和生产英雄,毛主席亲笔为习仲勋书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选配西北局书记时,毛主席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任西北局书记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时,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炉火纯青”。在成功解决民族问题时,毛主席对他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在开国元勋中,能得到毛主席如此赞誉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说习老是人民歌颂的群众领袖,是说习老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和口中。在《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书中,一位讲述人回忆说,习老早在战争年代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时,就提出了“为52万群众服务”的工作要求。在广东主政时,“在他的心目中,无论他自己身在何地,在广东还是在北京,无论广东发展成什么样”,“所有那些成绩、政绩,都不及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更让他关心,对于习仲勋同志来说,人民过上好的生活才是他最关心的终极目标,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他始终关心群众生活,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经常悄悄上街买菜,碰见谁不管认识与否就家长里短地与人聊天”。他在广州东湖和群众一起劳动,并鼓励大家“在山上植树造林,种经济林、用材林,发展油茶、茶叶、水果,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社员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他到江门参观甘化厂时,特别强调注意安全,他说,“你们厂大,原料多,尤其是原油、芒草和蔗糖,容易着火,你们要注意安全。要着火可不得了,群众生命财产都要遭到重大损失”。他到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牧区考察,亲切询问牧民生活情况,得知当地群众很少有机会照相,就提出合影,还让孩子和妇女都站到前面去……遇到这样的领袖,人民群众怎能不发自内心感念和颂扬呢?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这是我们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说习老是全党学习的群众领袖,是说习老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他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既有身教更有言传。他关于群众路线的一些精辟论述广为流传,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一切事情,就是老百姓的事情”,“不走群众路线就不是共产党”,“共产党的干部要真心实意替群众着想,抓紧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要不然对不起老百姓啊”,“所谓群众观点,就是立场和方法问题”,“只有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什么时候我们抛弃了群众路线,什么时候我们脱离了群众,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要失败”,“群众要说什么,一定要人家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听。群众说得对的,我们就听,就照办。有时候有些群众的理解可能有偏差,那我们就帮助群众做工作,努力地让他转变认识。但这个前提一定是要听,要倾听”,“一个好的领导,要善于坚持正确意见,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还要有勇气放弃自己的错误意见;要善于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也要敢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这就有了民主,自己就能兼听多听,兼听则明嘛”,等等。习老的这些论述,极大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理论宝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党和人民事业是千秋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像习老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那样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自觉抵制“四风”,切实做到“三严三实”,带领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央党校第64期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坤:会亲自抽查家人有没有用他的车
由群众评说群众领袖,用实录还原真实历史——一口气读完《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群众领袖跃然纸上。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像当年习老在西北局工作时那样,干部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
找仲勋去,因为他是一个忠诚担当有勇气的共产党人。习老说过,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我们就干。这就是他心中的一杆秤。一位亲眼目睹习老正确处理广东群众性偷渡外逃事件的同志回忆说,我一直记得习仲勋同志说过的话:“有些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就要改正过来;有的情况做错了,要敢于承担责任。这样老百姓的气就顺了,顺了以后,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不会受影响,而且老百姓会更信任你。”面对当时偷渡的严峻形势,习老义无反顾承担了责任,并且通过艰苦努力扭转了这个偷渡风潮,从解决偷渡问题为切入口,乃至向中央要求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谋划,在习老心中酝酿而成。一位曾当过特区领导的同志充满敬意地说,习老“真的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带了一个好头,是一位尽职尽责、做出卓越贡献的开拓者”。
在我们党内,习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作风和品格,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在这部采访实录中,习老的老同事、老部下们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漫谈着、回忆着,却无处不闪耀着习老的精神和品格。从每一位访谈者的回忆中,习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出来,深刻而具体地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工作路线。毛主席曾赞誉习仲勋“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找仲勋去,因为他有一套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深入调研的好的工作方法。这一点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习老主政广东时创建经济特区等问题上得到充分显示。不管是求实,还是创新,源泉是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段朴实而感人的话:“习仲勋同志下基层是家常便饭,他到过粤东、粤北、粤西、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的许多县、市。很多地方不是一般的基层,是非常贫困的地方。像阳山县的东山、清远县的白湾等自然条件很差的贫困石灰岩山区,他都跑过了。”要知道,此时的习老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又经历了“文革”的磨难,身体素质肯定不如年轻干部,但他的务实作风和精神风貌,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在这本书里,许多同志提到,习老经常轻车简从,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平易近人,与群众打成一片;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善于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总结提炼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从来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习老深入调研的好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为各级领导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领导干部。
找仲勋去,因为他是一个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好干部。一位同志回忆起习老在广东工作时到梅县调研的情形:“他戴着草帽,走在泥土地里,把裤腿绾起来,非常自然;他见到农民,和他们打招呼,谈话都很随和。农民见到这么大的领导来,有时候会双手和他握手,习仲勋同志也会还以双手相握,非常平易近人,非常亲切。”那时,梅县的老百姓还很穷。习老指示当地干部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群众吃饱饭又有零花钱。”
书中记录了很多习老不打官腔、不唱高调、不搞特殊化的故事,记录了很多反映习老正确用人观和名利观的看似小事却系大节的故事。譬如他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人,会亲自抽查家人有没有用他的车,秘书有没有用他的车办私事。对身边工作人员,他绝不会通过手中的权力封官许愿,或者给予特殊照顾。
早在1944年秋,习老在绥德地区召开的司法会议上就强调:一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二是不当“官”和“老爷”。三是走出“衙门”,深入乡村。这三点要求,不仅对司法干部适用,对其他部门的干部同样适用;不仅那个时代应如此,70年后的今天同样应如此。
总之,读完《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个可敬可亲可学的群众领袖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指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需要伟大力量。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从《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书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和智慧。
中央党校第64期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坤:会亲自抽查家人有没有用他的车
由群众评说群众领袖,用实录还原真实历史——一口气读完《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群众领袖跃然纸上。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像当年习老在西北局工作时那样,干部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
找仲勋去,因为他是一个忠诚担当有勇气的共产党人。习老说过,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我们就干。这就是他心中的一杆秤。一位亲眼目睹习老正确处理广东群众性偷渡外逃事件的同志回忆说,我一直记得习仲勋同志说过的话:“有些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就要改正过来;有的情况做错了,要敢于承担责任。这样老百姓的气就顺了,顺了以后,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不会受影响,而且老百姓会更信任你。”面对当时偷渡的严峻形势,习老义无反顾承担了责任,并且通过艰苦努力扭转了这个偷渡风潮,从解决偷渡问题为切入口,乃至向中央要求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谋划,在习老心中酝酿而成。一位曾当过特区领导的同志充满敬意地说,习老“真的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带了一个好头,是一位尽职尽责、做出卓越贡献的开拓者”。
在我们党内,习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作风和品格,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在这部采访实录中,习老的老同事、老部下们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漫谈着、回忆着,却无处不闪耀着习老的精神和品格。从每一位访谈者的回忆中,习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出来,深刻而具体地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工作路线。毛主席曾赞誉习仲勋“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找仲勋去,因为他有一套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深入调研的好的工作方法。这一点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习老主政广东时创建经济特区等问题上得到充分显示。不管是求实,还是创新,源泉是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段朴实而感人的话:“习仲勋同志下基层是家常便饭,他到过粤东、粤北、粤西、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的许多县、市。很多地方不是一般的基层,是非常贫困的地方。像阳山县的东山、清远县的白湾等自然条件很差的贫困石灰岩山区,他都跑过了。”要知道,此时的习老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又经历了“文革”的磨难,身体素质肯定不如年轻干部,但他的务实作风和精神风貌,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在这本书里,许多同志提到,习老经常轻车简从,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平易近人,与群众打成一片;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善于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总结提炼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从来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习老深入调研的好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为各级领导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领导干部。
找仲勋去,因为他是一个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好干部。一位同志回忆起习老在广东工作时到梅县调研的情形:“他戴着草帽,走在泥土地里,把裤腿绾起来,非常自然;他见到农民,和他们打招呼,谈话都很随和。农民见到这么大的领导来,有时候会双手和他握手,习仲勋同志也会还以双手相握,非常平易近人,非常亲切。”那时,梅县的老百姓还很穷。习老指示当地干部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群众吃饱饭又有零花钱。”
书中记录了很多习老不打官腔、不唱高调、不搞特殊化的故事,记录了很多反映习老正确用人观和名利观的看似小事却系大节的故事。譬如他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人,会亲自抽查家人有没有用他的车,秘书有没有用他的车办私事。对身边工作人员,他绝不会通过手中的权力封官许愿,或者给予特殊照顾。
早在1944年秋,习老在绥德地区召开的司法会议上就强调:一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二是不当“官”和“老爷”。三是走出“衙门”,深入乡村。这三点要求,不仅对司法干部适用,对其他部门的干部同样适用;不仅那个时代应如此,70年后的今天同样应如此。
总之,读完《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个可敬可亲可学的群众领袖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指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需要伟大力量。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从《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一书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和智慧。
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田国良:《习仲勋与群众路线》采访编辑情况
《习仲勋与群众路线》是一本采访实录,其中包括31位曾经在习老身边工作,或者近距离接触过习老的干部、群众的25篇采访记,42万多字,100多幅图片,其中许多图片是首次公开发表。每一篇采访录之首,都注明采访时间和地点,附有采访对象的简历和照片。
从2013年开始,中央党校出版社组织的采访组深入广东、陕西、河南、江西、北京等地区,深入基层,面对面访谈了200多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经过整理编辑成书,今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副校长赵长茂和中央党校校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对该书的有关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和明确要求。何校长亲自撰写序言、审改书稿,并组织专家学者审读和撰写书评。中央党校出版社认真执行校领导指示,专门成立项目组,落实采访编辑和出版发行工作。
在这本书的采访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习老的家人、曾经在习老身边工作的同志及本书采访对象,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许多同志,都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支持;参与本书策划组织、采访编辑、印制发行的同志,也付出了辛勤劳动。
这本书的采访对象大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他们深藏在心底的对习老的美好记忆和珍藏多年的文字、图片,弥足珍贵。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许多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大病初愈,甚至带病接受采访。刘志丹同志的女儿刘力贞大姐在接受采访后,仅仅3个月,就离开了我们,她老人家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给我们留下极大遗憾。现在,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这本书献祭给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这本书将采访对象心目中真实的、栩栩如生的习老再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从书中仿佛看到了和群众在一起、与群众同喜同悲的习老的音容笑貌,仿佛看到了一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正迎面向我们走来。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习老的声音:“我们党的一切事情,都是老百姓的事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什么时候我们抛弃了群众路线,什么时候我们脱离了群众,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要失败”。
本书采访编辑过程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展开,我们出版社的全体党员都参加了这场活动。可以说,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也是我们对习老的群众观点和实践的一次寻根之旅,对我们是一场生动具体的群众路线再教育。我们出版社一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策划编辑出版更多贴近群众、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