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征在讨论中作了《论孝慈精神及其时代意蕴》的发言。他说,孝慈者,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之谓也。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 这说明公元前11世纪前就已经有了孝的概念。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即以孝著称。根据现有资料,与当代“孝”字含义完全一致的“孝”,较早见于《尚书•酒诰》篇,其中有言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人们于农事完毕之后,赶着车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该书《尧典》篇,则有“克谐以孝”之语。此外《诗》、《易》等古代典籍中亦有关于“孝”的记载。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已开始形成自觉的“孝”的观念,“孝”在当时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遵循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为人子女者,对在世的父母要尊敬、顺从,恪尽奉养之责,否则就是“不孝”,是“元恶大憝”,须严加惩处,“刑慈无赦”(《尚书•康诰》)。西周之后,儒学兴起。儒家创造人孔子以“贵仁”著称,他继承了“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提出“孝”为“仁”本的思想。从古到今,孝慈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信仰。
常州大学副教授、博士朱忠孝,在讨论中作了《孝慈文化信仰与现代人伦关系》的发言。他说,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构建中国社会人伦关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当今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完成了政治革命和经济腾飞之后,迫切需要进行现代人伦关系的建构。孝慈文化信仰是构建完美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基石,是建设先进政治文化的理论源泉,是矫正畸形商业文化的解毒良方。孝慈文化信仰也是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的阐发,是对人的善良本性的充分肯定和极大弘扬,是相信可以凭借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治愈现代社会病的乐观主义,是对西方堕落腐化的非理性主义悲观文化的有力贬抑。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曲阜孔子书院院长李敏生,主持了今天的讨论。
在今天上午的讨论中,还通过了全体与会者共同发表的《中国信仰太湖湾共识》,全文另发。
此次论坛以“践行传统道德 树立当代信仰”为宗旨,以孝道文化会朋友。主办单位为怀南书院、中红网、中华老子研究会、筼筜书院。承办单位为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华孝道园。协办单位为常州大学中华孝道文化研究院、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