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能否改写历史,这只能等历史自己评说,至少他的告诫在当时起到了作用。西柏坡的山冈上紫气升腾,一条金光大道直通北平城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步跨上了天安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浓重的湖南口音响彻世界,中华大地沸腾了,六万万中国人,一百年来第一次做了主人。
做了主人的西柏坡人没有骄傲,他们送走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继续躬耕红土地上祖祖辈辈微薄的希望。红土地产不出更多的财富,西柏坡人甘于清贫。几十年过去了,西柏坡的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当年的老妈妈早已不在人世,当年的少妇也已满发银丝。当年年轻的战士故地重游,抚今追昔,“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几十年的历史定格在院中那方龟裂的石桌上,清瘦的面颊老泪纵横---
俱往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情系西柏坡
从石家庄往西走不远,就看到连绵不断的太行山了。正是这古老而神秘的巍峨太行,孕育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西柏坡。
我已经是第三次来西柏坡了。每次走进她,心中总会生出无限的敬仰与感慨。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同韶山、井冈山、延安一样,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值得我们怀念和向往。
这里曾经是伟人们生活和战斗的地方。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在这里驻扎的时间还不到10个月。这10个月,是解放战争后期的10月,是“谈笑间樯橹灰”的10个月。10个月的时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率领的中央工委先后进驻西柏坡村,在村东头借用了13户村民的民房。此后,历史上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就在这些普遍的北方小平房里展开了。1973年2月,周恩来为西柏坡题词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很难想象,这些别无二致的普通平房怎么会盛得下历史上那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风云画卷?
最不能忘怀的,是西柏坡陈列馆内那个名为《不夜的山村》的腊像景观:深夜,雪花无声地飘落。万籁寂静,平房内依然灯火明亮。毛泽东等人正或坐或站地偏向在一幅作战图旁。屋外的一位小战士手拿电报正准备进来汇报。寂静的村庄和屋内热烈的气氛,即使是在几十年后依然解手可及,感人至深。
在毛泽东故居内,讲解员讲起了办公桌上的小油灯。当年,这盏油灯曾经遍身油渍,一朵淡黄色的火花深深伴随着主席伏案工作的身影彻夜跳动。顺着讲解员的思路我仿佛看到,当年毛泽东端着它查看军事地图的神情,灯火照亮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正是这一夜夜的灯光中狂风暴雨地发生着激烈变革。这里的那一间小平房又不是如此呢?在西柏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屋内一盏明灯亮,窗外万树石榴红”。
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时期就坚持的艰苦相互的作风在西柏坡时期延续下来。董必武在这里看着夫人纺线的身影随口吟诗:“捻手巴掌握手拳,看时容易做时难。”平房内伟人们曾经使用过的生活和工作用品都十分简陋。一床、一桌、一椅、一柜、一书架足矣。任弼时的寝室内铺着在延安大生产时织的破旧毛毯,刘少奇故居内放着跟随他转战南北的白茬旧木箱,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竟是当初的中央工委自己建造的大伙房。如此简陋的条件却酝酿了惊心动魄的历史,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让人感慨。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在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西柏坡,每一位讲解员都会给你说:“尽管她没有故宫馆藏文物那样价值连城,没有临潼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因为她的精神和力量而显得十分伟大。”
是啊,西柏坡的红色力量已成为我们党持久生命力的源泉。几十年来,西柏坡精神越加鲜明,越加让人向往。人们来到西柏坡观瞻旧物,感受伟人们的气息,已经不是单纯的游览,而是精神的回归。西柏坡的魅力在于从那个年代走来的“红色。”是毛主席在这里所讲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矣、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它被称为“西柏坡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