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55周年之际,市委召开座谈会,回顾党的历史,重温“两个务必”,对于我们更好地铭记党的历史使命,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山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49年3月,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并在离开西柏坡进京之前,把进京建国和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全面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喻为一场新的“考试”,要求平山县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一年多来, 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谨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以发展为“考题”,干部为“考生”,群众为“考官”,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
一、发展是“考题”,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
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西柏坡重要讲话精神,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两个务必”和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我们认为,艰苦奋斗是“两个务必”的核心内容,与时俱进是艰苦奋斗的本质要求。艰苦奋斗有两层含义,“艰苦”指的是作风,“奋斗”指的是发展。离开发展谈艰苦奋斗,就失去了实际意义。55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目的是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成果,继续取得更为辉煌的革命和建设成就。胡锦涛同志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目的也是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目前,平山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要矛盾和最大任务是发展,尤其需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充分利用西柏坡无形资产,大力实施“人才兴县”、“项目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动”、“特色拉动”和“可持续发展”六大主体战略,把旅游业、矿产业和绿色食品开发确定为三大特色产业,把工业经济、山区综合开发、民营经济、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县形成了200万吨铁、100万吨钢、200万吨水泥、250万平米板材的生产能力。2003年,完成GDP45.7亿元,财政收入1.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9.86%和64.8%。今年1一一2月份,财政收入完成5057万元,同比增长87.8%,工业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94.7%,用电量1.27亿度,同比增长59.08%。
二、群众是“考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干部是考生,群众是考官。考生的考试成绩,最终由考官来评判。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发展好,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群众才会给高分。党员干部的各种脱离群众行为,都是缺乏群众观点的客观反映。淡化群众观点的党员干部,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缺乏全面了解,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对我们党潜在的执政危机缺乏应有警觉。听惯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忘记了“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共产党”。我们教育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民为本”,把人民群众做主人、老师和镜子,把群众的需求、困难和不满,做为工作的重点。自觉宣民之口、减民之负、解民之忧、惩民之害、富民之家。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始终坚持群众第一,首先充分考虑群众利益,不与民争利,并且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鼓励缺乏经历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关心革命功臣、下岗职工、贫困群众、鳏寡孤独和特困学生。利用三、五年时间,为深山生存条件较差的“五无”农村,解决水、电、路、讯、医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个别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政府补贴部分资金,使其向主村或城镇搬迁。利用两年的时间,为深山万户看不上电视的贫困群众,无偿解决了万台“扶贫电视”。创建了西柏坡孤儿学校,救助了1000多名贫困学生。建立了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每年有一万多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就地转移或外出打工等途径就业。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及时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领导干部坚持有信必阅,有访必接,接访必办,办访必果,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了基层,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